
2023届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达标名校中考物理猜题卷含解析.doc
15页2022-2023学年中考物理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1年11月9日,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因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变轨.经查,是太空中的带电粒子对机载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因不带电首先可以排除的是:A.电子 B.原子核 C.中子 D.质子2.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3.在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内盛相等质量的同种液体.将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小球A和B分别放入容器中,A球漂浮,B球悬浮,如图所示.两球在两容器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两容器底部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4.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太阳能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是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6.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不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D.如果向丙容器中加入酒精,小球将上浮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m/sB.有倒车雷达的轿车,倒车时利用了次声波C.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D.部分BRT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8.冬季,在家里洗澡时会发现浴室墙壁上的镜子很快模糊起来,洗澡结束一段时间后,镜子又变得清晰.这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镜面上的液化,镜面上水滴的汽化B.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附近空气中的凝华,冰晶的熔化和水滴的汽化C.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镜面上的凝华,镜面上冰晶的升华D.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镜面上的凝华,镜面上冰晶的熔化和水滴的汽化9.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2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使A、B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和B之间摩擦力为0B.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0C.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2N,方向水平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2N,方向水平向右10.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特点正确的是A.春天红莲湖水面上的冰层消融——熔化——放热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汽化——吸热C.秋天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液化——放热D.寒冷的冬夜,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凝固——放热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1.秦岭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吸引许多中外游客来旅游,有少数游客在游玩时将空纯净水瓶扔在山上,这样做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这是因为下雨时纯净水瓶装入水后就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晴天强太阳光照射它时,它对光线会产生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可能会引起枯叶着火,这样的透镜可以用来矫正_____的眼睛12.小明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用实验设备记录了物体的位置.图中A、B、C ……是物体每隔0.5 s经过的位置.由图可知,物体经过位置__________点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cm/s.物体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cm/s.13.体积是50cm3, 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ρ酒=0.8×103kg/m3) 14.如图是常见油壶的提手和壶盖,提手处设计成弯曲形状,切合手型是为了减小______,壶盖边缘有较多的竖直条纹是为了增大______.15.把一小球放入盛满酒精(密度为0.8×103kg/m3)深度为20cm的溢水杯中,它沉入容器底部,从杯中溢出8g酒精,杯底受到酒精的压强为_________Pa;若将该小球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它漂浮在水面上,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_________8g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取g=10N/kg.16.如图所示装置,“×”表示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感线,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为G的软铁块。
软铁块下方有一带铁芯的螺线管,螺线管两端导线与金属导轨ab、cd相连.导体棒ef平放在导轨上,各触点接触良好当ef上下滑动时,弹簧秤示数将_________G;当ef向左滑动时,弹簧示数将_________G;当ef向右滑动时,弹簧秤示数将_________G(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小芳和妈妈到位于抚州城东抚河之畔的著名古楼——拟岘台游玩时,用单反相机拍了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同,则在拍完甲照片后改拍乙照片时,应将照相机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拍摄对象,同时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暗箱的长度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18.请在图中画出重力为2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所受支持力的示意图19.如图所示,硬质杠杆AOB上挂一重物G,O为支点,请你在杠杆AOB上作出使重物在图示位置静止时的最小力F及力臂L;20.刘伟同学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刘伟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刘伟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从甲、乙、丙三次实验小车所停位置情况看,______图中小车所受阻力最大.刘伟从实验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运动.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处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______.21.图甲是小明、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和水的质量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加热.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在第12~16min的过程中,考虑水的蒸发,则烧杯内水的内能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22.小明同学利用运动鞋进一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如图甲所示,他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运动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目的是_____;下表为实验时记录的数据,第一次实验时的数据如图甲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N实验次数压力F/N测力计示数/N12.323.32.634.33.445.34.2(3)请根据数据在图乙中作出运动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可得结论:_____若他拉着运动鞋匀速前进的速度由0.02m/s变为0.04m/s,在其他情况不变时,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2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23.如图所示,圆柱体甲的体积为米2高为0.2米,甲的密度为千克/米3①求甲的质量m甲②求甲竖直放置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甲③现有一底面积为米3,高为0.25米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在容器乙中盛有质量为2千克的某种液体,将甲竖直放入其中至容器底,并分别测出甲放入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如下表所示求容器乙中液体密度的最小值放入物体前放入物体后p甲(帕)p02p024.如题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 标有“50Ω 2A ”字样.将滑片P移到最右端,闭合S1,断开S2,求电流表的示数I1.保持滑片P在最右端,闭合S1、S2,电流表示数I=5 I1,求R2的阻值.将滑片P移至某一位置,闭合S1、S2,电流表示数为0.68A,求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是由于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故最先可以排除产生影响的是C.2、B【解析】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放些干冰,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B.北方的冬天,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利用了水结冰放热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C.夏天,在地板上洒些水,感到凉爽.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D.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加上几个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C【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V甲排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