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问题情境__支持幼儿自主探索.doc
6页创设问题情境支持自主探索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刘尧芳【摘要】: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 需要,激发幼儿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 中学”的价值,培养幼儿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 新的规则、技巧,也是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关键词】:问题情境 自主探索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问题情境教学是以-•连串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活动,它能够调动幼儿对学 习的兴趣和良好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幼儿形成牢固的知识;能够增强幼儿的探 索欲望也能够培养幼儿稳定的意志品质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使教学问题情境化 是情境教学的主题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是设计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好问题, 以问题引入,以问题串接,以问题为载体来激发幼儿的内驭力问题是助推器, 是点燃求知欲、创造欲的火把,是走向卓越、走向成功的开始引导幼儿分析、 思考、判断、选择、反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抓住知识的内在联 系,独立思考,大胆求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创新能 力一、问题情境教学促进主题活动(-)、调动学习兴趣提高良好态度。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与许多动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当幼儿被问题所引发 产生了“是什么?为什么? ”等的想法时,他就有了寻求资源、探找途径以获得 结论或答案的内在驱动力,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形成探究解决问题方法途径 的内在动机问题”有时被人们称为“挑战”,这意味着它是一个诱发因素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当面临的挑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轻而一举即可应对,同 时乂是被幼儿知觉力所能及,具有成功逾越的可能性时,这个挑战则具有更大的 “诱惑力”,幼儿在被激发起来的动机的推动下,激活了经验,调动了潜能,解 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而且因问题的解决而产生的动机具有增 值效应,乂可进一步成为推动新的学习的更有力的内部驭动力,这样问题解决活 动即可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比如:在主题活动《颜色变变中》, 孩子们对所提供的颜料兴趣十足,表现出了很强的积极性,他们一开始就要动手 了,这是探索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于是,我趁热打铁创设了问题情境,两种颜色 宝宝碰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你们先碰碰看,一碰到后就有小朋友欢呼起 来,它们变了,不是原来的颜色了,它们到哪里去了呢?基于孩子们产生的疑问, 我乂问:这两个朋友怎么会这样了呢?孩子们乂纷纷商量着,最后向他们阐述了 其中的原因,他们都觉得很神奇。
在第一步结束后,乂让他们尝试第二次颜色变 变,这次没了前一次那么冲动,但目的性明显强多了,因此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 科学活动的常规也好了许多,每个孩子都尝到了发现科学奥秘的快乐,所以问题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提高幼儿良好积极的学习态 度二)、增强探索欲望,提高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事 物间的内在联系,而旦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孩子在游戏、绘画、手工、编 故事、数学等活动中都已明显出现了构思新的形象,寻求新的办法,解决各种新 的问题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车》的主题活动中,“谁的小车开得快远”,要 求幼儿探索出不同的斜坡小汽车滑行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活动中我先示范 了同一辆汽车在三个不同的坡面滑行的情况,然后问孩子们为什么同一辆汽车滑 行的长度不一样呢?于是孩子们纷纷上来观察并尝试着走走坡面的斜度情况,甚 至有的孩子在边走边探索中发现了很陡的坡儿乎无法走上去,基于这个发现我给 予引导,让孩子们发现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坡度不同的关系,这一问题解决了, 我乂提供了三个坡度一样但表面光滑度不一样的坡乂让幼儿探索,在这是我乂提 了很多的为什么,在为什么的支撑下孩子们有开始了第二轮探索,刚开始他们还 停留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问题没有突破,但慢慢地他们发现了原来三块板的 表面不一样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对于产生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提的问题所导致 的,让他们有了探索的欲望,从中也学会了再次创造的能力,他们会举一反三地 探索同样不同的问题了,所以问题情境能增鼓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对培养幼儿 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三)、促进问题解决 形成牢固知识问题解决教学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知识去激活——纳入——重建一一改组新知 识,也就是需要幼儿利用已有知识、规则等成为思维的素材重新组合,以适合当 前的新问题,因此幼儿在问题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大多都是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 作、亲身总结发现的,这样的知识能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比较牢固的概念比如: 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需要幼儿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征因此我在活动开始时,首 先为幼儿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让他们回忆长方形的特征,为幼儿解决问题提 供已有知识作为“组织者”,然后再发给幼儿一张梯形的纸,并提出问题“什么 样的图形是梯形?”此时我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发现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有 两条边是平的,两条边是斜的最后我在幼儿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对梯形下了一个 准确的定义: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不一样长,有两条对着的边是平行的(就 是永远不会碰在一起)闭合的图形运用这样的方法,幼儿对梯形的掌握是通过 自己动手比较,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因此知识点比较牢固,检索时也易于恢复, 只要有需要,幼儿就能很快回忆起梯形的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一旦解 决,解决问题产生的“规则的组合”,将储存下来构成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成 为以后问题解决的可利用因素,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在以后类似 的教学中也经常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因此适当的问题解决历程不仅能有效促进 问题解决的成效,而且有利于帮助幼儿重新建构习得的知识,提升其多元的智力 水平随着对新《纲要》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我们不 再满足于让幼儿M答教师的问题,而是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境,注重引发幼儿自 己提出问题,循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去解决问题二、营造问题情境促进兴趣产生 (-)、借助“画龙点睛”的语言,启发幼儿提出问题《纲要》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精神兴趣是孩子进行探索 活动的动力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幼儿自发生成的,而活动的进行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幼儿的探索活动搁浅而失去兴趣时,就需要教师用启发性 的语言调节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对活动重新产生兴趣有一段时间,幼儿对各种粘纸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找来了许多粘纸, 互相之间交换着玩他们有的喜欢图案,有的对颜色情有独钟。
一个星期后,教 师发现幼儿玩的热情似乎减退了于是,教师取了两张漂亮的粘纸,一张贴在依 依的胸前,一张贴在佳佳的额头上依依的那张牢牢的粘在胸前,她高兴得不时 瞅着胸口,而佳佳的那张怎么也粘不住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看一看依依和佳 佳的粘纸,有什么发现吗?” 一会儿南南喊起来:“咦,为什么两张都是粘纸, 一张有黏性,一•张却粘不住呢”这么一提问,幼儿的兴趣来了东东说:“一•张 背后有槌糊,一张没有槌糊小玲反对道:“不可能,每张粘纸背后都有双面 胶的一时众说纷纭教师适时地鼓励他们去试一试幼儿们踊跃参与,把粘 纸贴在教室各处,观察他们的变化儿天后,东东发现了 “新大陆”:阿姨擦完 桌子后,粘纸就卷起来了一个角,他儿次试图再粘,可就是粘不住他用手指一 摸,原来是粘纸的背面早已没了黏性一一知道了,水能使黏性消失他把自己的 发现告诉了同伴在教师的支持下,他们把粘纸放在水中观察着,幼儿乂发现了 有粘纸浸水后仍有黏性,他们的疑问乂产生了……(二)、借助材料和环境的因素,激发幼儿提出问题材料和环境是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因之一, 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无形教师”教师应注重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 与环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探索,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多元的发 展。
1 .提供适宜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幼儿提出问题有结构的材料本身蕴含着问题,幼儿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操作,可 以发现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师在组织“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一探索活动 时,为幼儿提供各种种样的电动玩具当幼儿愉快地玩了一会儿后,教师特意将 有的玩具电池拿走,或故意把电池装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 题:为什么有的电动玩具能动?有的不能?为什么有的装了电池也不动?这些问 题引发了幼儿去寻找电动玩具不动的原因,尝试着给电动玩具装电池2.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发幼儿提出问题《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 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年龄相仿,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关注 的问题,他们在交谈中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疑惑教师要善于倾听捕捉幼儿感兴 趣的问题,及时生成活动,使幼儿体验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价值秋游活动时, 孩子们在坑里公园发现了一群鸭子典祥问:“老师,鸭子有没有眼睛? ”孩子 们听了纷纷议论:“有,在头上,还有眼皮呢! ”涵涵问:“鼻子在哪里啊?” 姚姚说:“我看见了,嘴巳上两个小孔就是浩浩问:“咦,耳朵怎么没有? ”…… 幼儿生成这些问题很有价值,鸭子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易于收集和观察的材 料,于是便生成了 “鸭子”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索。
3.利用大自然的环境,激发幼儿提出问题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幼儿夭生好奇、爱问,当他们起进大自然时, 会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 思考,让幼儿自发生成自己的问题在“竹笋“主题活动中,幼儿对竹笋的生长 环境产生极大兴趣,教师及时带领幼儿走进竹林幼儿走进竹林时,就像一只只 放飞的小鸟,快乐、自由他们在找竹笋的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竹笋为什么 长在竹子旁边? ”“为什么竹笋长得尖尖的? ”“为什么竹笋有的粗、有的细? ” “为什么有的竹笋轻轻一拔就起,而有的怎么使劲也拔不动?”……幼儿对竹笋 充满着好奇,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三)、提供生活实景体验生活问题如今的幼儿知识而广,个性独立,对于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 冲动如果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幼儿亲身尝试、体验,他们会有问不完的 为什么车”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消防车”极感兴趣通过一价段的游戏, 幼儿积累了一定社会生活经验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幼儿提出:“我们去消防队 参观,好吗? ”这马上引起其他幼儿的响应:“太棒了!”于是教师带着幼儿来 到了消防队,他们看到消防装备特别兴奋:“这是什么? ” “这两种灭炎器有什 么不一样?” “消防车的水管藏在哪儿? ”……他们不停的问着。
在消防队战士 们生动、形象的讲解和演习之下,孩子们一一找到了答案总之,问题情境教学的呈现,不仅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 性,“问题”也不仅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幼儿头脑中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使幼儿不仅仅获得陈述性知识,还获得陈序 性知识,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还发展了自我调控的能力等所以在开展探索型 主题活动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年龄,努力创设各类有效的问题情 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牵引下不断探索发现,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地 上升与发展参考文献1、 陈爱芯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2、 《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