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影像检查新技术.ppt
64页口腔颌面影像检查新技术口腔颌面影像检查新技术CT检查检查一、CT简介(Computed Tomography)(一)CT的发展1969年 CT机由Hounsfield发明1972年 英国安装第一台头颅CT机90年代 滑环式螺旋扫描CT机、 电子束CT出现 (二)CT的基本结构与成像简介CT的基本结构 三部分1、扫描部分:由与高压发生器相连接的X线球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2、计算机系统;3、图像显示和储存系统成像原理 利用探测器探测X线束环绕穿透人体某一层面后的各方向衰减值,然后经计算机系统处理得出该层面各点的X线 衰减值,再以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代表从小到大的各种衰减值,重建出该层面的图像(三)CT值组织影像密度的高低用CT值来表示,单位为(Hu)它是以水为标准,将其他组织与水比较而得到的相对值常见的物质的CT值:水的CT值为0,骨为+1000,空气为-1000(四)窗位和窗宽窗位(WL):图像上所选择的CT值的位置或中心(Window Level)窗宽(WW):图像上所包括的CT值的上下范围(Window Width)CT扫描技术(一)平扫•横断面扫描:以听眦线或听眶线为基准线,层厚为5—10mm;拟行三维重建时,应选择薄层扫描mm—3mm);•冠状面平扫:扫描平面与横断面垂直;•矢状面平扫:应用于颞下颌关节。
(二)静脉增强扫描目的:目的:1、使血供丰富的肿瘤显示更加清楚;2、区别血管结构与肿大的淋巴结;3、鉴别血管与肿瘤,并明确肿瘤与血管的 关系方法:方法:60%泛影葡胺静脉推注50—100ml后进行CT扫描(三)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同一层面连续扫描,观察注射增强剂前、注射中及注射后肿瘤的CT值的变化•多层动态增强扫描:多层动态增强扫描:不同层面连续扫描,可显示肿块的形态、范围、结构及与血管的关系(四)三维重建图像•多层连续扫描,层厚<5mm,经重建后获得的颌面骨的 三维立体图像,对颌面骨病变的大小及范围有一完整的认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一、磁共振成像原理 生物氢原子群在一定的磁场强度下受到 相应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励后,产生磁共振,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即产生核磁弛豫过程 ,所释放的电磁信号被接收后,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生物组织断层图像 根据射频脉冲序列采用TR(Repetition Time,重复时间)和TE(Echo Time,回波时间回波时间)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T1加权序列(短TR,短TE参数成像)、T2加权序列(长TR、长TE)。
长TR:>1000 短TR:<500长TE:>60 短TE:<30T1加权像:加权像:MRI的图像主要反映组织之间的T1特征参数,它反映的是组织之间T1的差别T2加权像:MRI的图像主要反映组织之间的T2特征参数,它反映的是组织之间T2的差别•流空效应:流空效应:心血管内的血流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以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中均呈黑影二、口腔颌面部正常组织核磁共振信号表现脂肪肌肉骨密质骨髓腮腺颌下腺淋巴结血管关节盘(本体部)T1加权像高中等低高略高中等中等低低T2加权像高中等低高略高中等中等低低三、某些病理组织磁共振信号表现钙化水肿囊变肿瘤T1加权像低较低中等一般低于正常组织T2加权像低高高较高MRI优缺点优点:优点:•不具已知的生物学危害•多种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作任意方向的切面图像•不用含碘造影剂,无碘过敏反应•不用造影剂可直接显示心脏大血管腔•成像速度已达50MS/层,可作功能成像,动态和频谱分析缺点•组织内钙化不易显示•有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检查•佩带心脏起搏器或胰岛素泵及体内有铁磁性异物者不准进入扫描室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一、基本原理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当其经过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界面时发生反射、透射和折射,由于人体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对超声的 吸收和衰减不同,形成不同的回声,经过接收处理后,以光点的亮度表示回声的强弱,用二维的方式形成切面结构图像。
超声设备及技术•探头:发射及接收声波•显示器•记录器•电源部分MHz,,MHz超声图像表现 无回声区:示介质均匀、内无界面反射,表明透声好主要见于含液器官(如血管、膀胱、胆囊等)或含液性病变(如囊肿、积液等);•低回声区:示介质结构细,内少界面反射,多见于实质而又均质的器官,如肝、脾、肿大淋巴结等;•强回声区:组织间声阻抗差别大,反射界面增多,如骨质、结石、肺、充气的胃肠* 正常涎腺呈中等均匀密集光点回声二、超声诊断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优点:无痛、无创,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作动态观察缺点:难以穿透含气器官及骨组织三、适应症1、涎腺疾病(1)确定有无占位性病变;(2)鉴别囊、实性病变;(3)为肿瘤的性质的判断提供诊断信息;(4)鉴别炎症与肿瘤;2、口腔颌面部其它软组织肿瘤;3、颈淋巴结转移性肿瘤;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显示血流方向、血流速度,了解肿物的血供情况,明确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5 、介入超声: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取组织标本或体液,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也可以进行化学药物注射等治疗核素显像核素显像一、原理•放射性的药物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而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或是被某一器官的某种细胞摄取和聚集,或是经由某一器官清除和排 出,或是参与某一代谢过程,或是简单地在某一生物区积存等。
由于它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用核医学显像仪器显示其放射性分布、聚集及代谢情况,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二、显像剂及其临床应用1、高锝酸盐离子(99mTcO4--):产生低能r射线,适用于涎腺功能评价,对腺淋巴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99mTc标记的磷(膦)酸盐:主要有焦磷酸盐( 99mTc -PYP)和亚甲基二磷酸盐( 99mTc-MDP),可显示颌面骨肿瘤的骨破坏范围;3、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博莱霉素(BLM):以111In和99mTc标记BLM的阳性显像可用于头颈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显像仪器•1、闪烁照相机(r照相机):对体内脏器中的放射性核素分布进行一次成像,并可做出动态观察•2、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CT):从不同的角度采集体内某脏器放射性核素分布的二维 影像,然后经计算机处理重建显示出三维图像,可用来分析脏器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功能状态1)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2)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反映 人体生理、生化或病理及功能的图像,比SPECT的图像更清晰、更真实,但价格昂贵显像特点(1)阴性显像:脏器内的病灶失去正常组织细胞的功能而不能摄取显像剂,呈现放射性活度比正常减低的异常影像,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2)阳性显像:病灶部位的放射性活度高于正常脏器组织的显像为“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三、优点和缺点优点:1、功能性显像有利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2、对特定器官的病变有较高的特异性;3、便于定量测定各种参数。
缺点:分辨率较差,特异性尚待提高 四、涎腺检查(一)原理•涎腺小叶内导管的上皮细胞具有摄取 99mTcO4--功能,静脉注射99mTcO4--后,其在正常腺体内的活动分三期:(1)脉管期:注后1分钟,腺体尚无摄取;(2)摄取期:20—50分钟后,双侧腺体影像清晰、对称;(3)排泄期:酸刺激后5分钟排空,腺体影像减淡、消失(二)适应症•炎性疾病的动态功能定量检查:•部分腮腺肿物;•涎腺造影困难者;•确定先天性涎腺缺失或变异者五、颌骨检查(一)原理•骨显像剂进入骨组织可能是通过与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进行离子交换、化学吸附,或通过与骨组织中的有机成分相结合其集聚情况受两个因素影响:(1)局部骨供血量,血流丰富,放射性物质增加,局部显像增强;(2)骨生长活跃或新生骨形成时通过离子交换、化学吸附及有机结合等途径,使局部放射性核素增加(二)适应症•不明原因的颌骨疼痛,X线检查阴性或可疑;•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疑有颌骨受累,或确定颌骨的转移瘤;•颌骨肿瘤病变范围不明确;•颌骨肿瘤治疗后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