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文本解读.doc
9页三 黄河颂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黄河颂》是大型合唱歌曲《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为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可见“颂”这种体裁,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然而,《黄河颂》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本诗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她的榜样,像她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有一段朗诵词(见思考与讨论二),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这部分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分为四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她学习的誓言由此,全歌词的内容,自然形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
这是一个登临于高山之巅的时代歌手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她的榜样,像她一样伟大坚强”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挺拔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来源:学|科|网Z|X|X|K]进入第二部分,首句皆为“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首先第二小节,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诗人一往深情,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从内涵上看,更是进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大所在一切理语皆情语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河,母亲之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三小节,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实现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
这里,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词调笔锋也发生了转折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则使内容丰富、生动第四小节,“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手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最后第三部分,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 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勇 往直前的颂歌《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黄河 颂》的艺术力量,也来自于诗人所选择和创造的表现形式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诗人向来重视音响效果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在诗集《五月花》后记中,诗人曾说:“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的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黄河颂》的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尤其独特的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 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本诗中,诸如澎湃、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 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二、问题探究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教师应注意,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第二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人赞颂黄河,实际是赞颂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那么,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在引领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一: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执著、无私奉献的韧性精神的写照吗?理解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母亲河,她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历史,所以黄 河最能代表民族精神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理解,不必强求一致,但(理解一)更贴近文本,更体现诗歌的特征思考与讨论一、冼星海说:“《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颂”的对象当然是黄河,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颂”黄河吗?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创作的目的。
参考答案:诗人是在由衷地赞美黄河,颂她古老而澎湃的雄姿,颂她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而这正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而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黄河 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二、大合唱的歌曲前常常有一段朗诵词《黄河颂》的朗诵词是这样的: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朗诵词与歌曲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校搞合唱活动时,你能为班级的节目写一段朗诵词吗?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一是完整地了解《黄河颂》的内容、结构,二是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朗诵词的作用与写法参考答案:从内容看,这段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一般朗诵词是歌曲引子,内容往往是歌曲的背景、目的有时在歌曲联唱中,朗诵词还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朗诵词举例:艺术节,革命歌曲联唱朗诵词 1.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在那里,生活着亿万勤劳朴素的炎黄子孙,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有着他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是,到了近代,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衰落了,西方列强用军舰和枪炮,打开了我们中国的门户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在中华的大地炎黄子孙,再一次遭受战火的蹂躏听,长白山在哭泣;听,黄河水在悲吟接《黄水谣》2.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他们不甘心永远被欺负,他们不愿做亡国奴,他们动员起来,他们联合起来,他们用血和肉,筑成了新的长城在城市,在乡村,在平原,在山区,在湖泊,在丛林,到处都有我们的游击战士,到处都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接《游击队之歌》3.残酷的战争,野蛮的屠杀,并没有吓倒抗日的战士;经济的封锁,物质的短缺,并没有摧垮解放区的军民,他们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拿起锄头,开荒种地;他们摇起纺车,纺纱织布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将荒山野岭不毛之地的南泥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陕北好江南接《南泥湾》4.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传来了一个个胜利的捷报革命军民,团结奋斗,把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 国,接着,革命军民又经历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把封建反动势力彻底消灭,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搬走,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新天地。
为什么古老的中国,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八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