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景观与旅游论文-赵文化解析.doc
6页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赵文化解析 课程名称 文化景观与旅游 学 院 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11 法学(3)班 学 号 31110097XX 姓 名 XXX 任课教师 李 冬 环 2013 年 12 月 01 日一、赵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的厚重是当今社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因素赵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大致相当于当今冀南地区和豫北部分地方这样一个范围的地域文化它是这个区域空间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三千余年的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艺、科技、民风、民俗等风貌的总和,是他们共同拥有的群 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等非物质因素的体现赵文化有两重特性,既是一种华夏文化,又是一种戎狄文化,是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个结果首先赵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因为赵文化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区域接触的结果,所以它本身是开放的。
第二,赵文化是一个进取的文化因为赵文化本身是不同文化相结合的结果,相互之间多有所吸取,多有所借鉴,所以它是一个进取的文化第三,赵文化也是一个包容、融合的文化华夏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戎狄文化是一种草原的游牧型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突的结果,就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有两重性格的赵文化,所以它是一种能够互相包容的、能够融汇的文化赵文化不等于赵国文化从时间上说,赵国文化是赵国存续期间的文化,从三家分晋(前 453年)算起到赵国绝祀(前 222年)也只有 231年就是把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汉代赵国存续期也算上,也只有 600多年时间而赵文化的时间涵义却要长得多它是一个亘古贯今的概念,从它的孕育期算起约三千年从地域上来说,赵文化所包涵的“赵地”也不同于赵国的疆域战国中期,也即赵国最强盛时的疆域大致是东有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西)与齐为邻,南有漳河与魏相接,西有黄河与秦相望,北与燕国以易水为界,西北与匈奴相交,相当于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广阔区域现在我们所说赵文化的区域涵义,显然不能包括上述所有地区所谓“赵地”即赵文化的区域范围只能是当时赵国的核心区域,也即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东南部、河南北部的地方。
赵文化不等于赵氏文化赵氏文化当然是赵文化的源头之一,但它不是赵文化的惟一源头赵氏文化与韩氏文化、魏氏文化一样脱胎于晋文化,三家分晋之后,晋文化一度衰落了,但并没有在三晋大地上消失,而是延续至今韩、魏、赵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韩、魏文化都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其中魏的一部分融入了赵文化的范围之内这说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地”在赵氏经营邯郸之前,就已具有一种相当厚实的“赵地”文化赵氏文化的注入只是给原有的“赵地”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赵地”原有文化的发展,最终融合、形成了木秀于林的赵文化赵文化不等于邯郸文化赵文化是一种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的“赵地”的区域文化,但邯郸文化并不等于赵文化,这是因为赵文化的中心并不都在邯郸纵观三千年的历史,邯郸经历了从商末的离官别馆到战国七雄的赵都,再到两汉时的五大都会之一,大约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这期间它是赵文化的中心此后,由于各种原因,邯郸逐渐衰落,赵文化的中心先后转移到邺城和大名曹魏至隋近 400年间,先后有六个朝代在邺城建都,是与邺城的深厚的赵文化根基分不开的在此期间,赵文化出现新的发展高峰继之而起的是因大运河开通而日渐兴旺发达的大名一直到清末民初,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大运河失去优势,大名才逐渐衰落,邯郸重新开始复兴。
因此,赵文化应该是分别以邯郸、邺城、大名为中心的三个时期的“赵地”文化的综合二、赵的门客风以及当今的影响1 “门客,或称食客、舍人,是因战国时代贵族养士之风而产生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以自己的技艺与才学就食于权门为人所豢养” 1李珺华教授的《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一书中对门客这样的表述:门客式“客”特指有一技之长,自愿或(开始并非自愿后来却非常自愿)投奔、寄食养者门下,被主人豢养,并忠诚为之服务食客(门客) 、说客、刺客、客卿等等,都可被列入门客式“客”系统 2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诸侯出于自身的需要,竞相招纳贤才,帮助自己解决内政外交的问题,诸侯养客之风盛行赵国里养门客最出名的要数平原君2平原君养客的条件2.1历史条件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政治处于大变动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争战,战争的频繁和剧烈程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统治者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助国家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君主权力的日益加强,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官僚制所取代,卿大夫的地位处于动荡之中,那些较有政治远见的卿大夫,便利用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公开纳士,以培植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
当时,处于没落分散的士阶层也利用权贵公开纳士之机,积极依附于他们,作为自己踏上仕途的一个途径2.2政治条件战国时代,七雄攻伐不休,兼并剧烈,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今日结盟言好,明日背盟相攻,忽而合纵,忽而连横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谋臣策士在这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 “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准确地道出了他们在整个兼并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战国策》中,这种例子有很多,冯谖为孟尝君奔走策划,经营三窟,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 虞卿在秦国“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 的危难情况下,向赵王力荐割地,并献上“举结三国之亲”的计谋,使赵王做出东联齐国“与之谋秦”的决策权贵之人看到了人才的价值,纷纷寻找良将贤才来帮助他们,养客之风日渐盛行开来2.3经济条件“ 战国时期,邯郸成为赵国都城,政治地位的提高更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邯郸成为黄河以北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城市经济的强大为一切社会活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 , “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一位辅助了两代君王的相,家中必然经济实力很强大。
由于这些门客大多是些无产者,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游走于各国,依靠一技之长,依附于权贵,权贵们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及其更高的物质追求2.4文化条件“赵国文化是农耕文化于畜牧文化交融的二重构成”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 赵国的代地处于畜牧区,整个中原文化与胡族文化交织下,善骑射之人较多,慷慨悲歌之士较多在这种独特的非主流的文化条件的熏陶下,人们的思想也有些特殊如,公孙龙的“白马论” , “坚白论”就是比较特殊的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随着私人办学兴起,学问渐散播于民间鄙野,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需求的智士能人,适应了政治权力的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求2.5平原君自身条件平原君是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三次出任赵国丞相在赵国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能够左右本国的政治,影响君王的决策,决定一些官员的任免虽然各诸侯国的君主都竞相招纳贤才,以富国强兵,巩固本国的地位,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君主很少有机会与社会下层的人接触,而不得不依赖身边的近臣,向他举荐贤才良将而这时,那些王室成员或权贵们的门客最有可能得到君王的召见,有机会脱颖而出。
如:赵惠文王的时侯,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臣商议,未果宦者令缪贤举荐蔺相如出使秦国最后蔺相如不辱使命,回到赵国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 蔺相如的成功使得想要依附权贵的人看到了希望平原君的这一尊贵身份,吸引了门客们来依附于他平原君除了有身份优势外,他的个人魅力也是贤才们依附于他的原因他礼贤下士,不拘小节,宽以待人,仗义勇为这一系列优点让人们依附于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表现了平原君知错能改,为人谦虚的优点赵奢依法杀了平原君的家臣,平原君不但没有生气,还把他举荐给了赵惠文王表现了平原君的大度,爱才2.6门客自身条件很多人不事农商,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依附于权贵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由于私学的兴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有学之士多了起来,他们想凭着自己的技能服务于君主和卿大夫身边,进入仕途蔺相如、商鞅、李斯的成功给了他们信心那些政治地位显赫,经济富足的权贵们公开招贤纳士,无疑给他们开辟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战国时期,人才大规模流动,他们游历广泛,掌握大量的信息,能过依据客观情况,给主人们出谋划策虞卿说服赵王不能割六县之城给秦国,免于增长秦国的力量,赢得了诸侯国的尊敬。
正是由于虞卿是位游说之士,掌握多国的情况,才能客观的提出这一正确的谋略3平原君门客的构成平原君门客中最著名的当属毛遂,有“毛遂自荐”这一成语流传于今有帮平原君歃血为盟, “合纵于楚”这一挽救赵国的重要的事件铭记于青史按照上述分法,毛遂应属于说客,在门客中以善于言辞而秀于同类平时默默无闻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便能发挥其思维敏捷,言辞犀利,有勇有谋的优点,办成大事毛遂“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平时默默无闻的毛遂,以三寸之舌迫使楚国答应合纵,遂被平原君提拔为上客此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门客中有一类以谈经论道为业,如著名的名家学者公孙龙” (《赵国史稿》 ) 公孙龙因其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被平原君收为门客公孙龙最著名的成果是“白马论” 他经常去别的诸侯国宣扬他的政治立论赵国一带的马有一段时间患了一种感染病,大批马死亡,秦国函谷关口严令禁止赵国的马进入,当公孙龙来到函谷关时,用其“白马非马论”成功蒙混过关 “公孙白马”一词沿用至今邯郸之围解除后,虞卿以说服信陵君出兵为由,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入见平原君,认为平原君并无功劳,不应以此为由请封,平原君接受了提议。
公孙龙为平原君建立了良好的形象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平原君的门客很少,最著名的当属毛遂这一说客和公孙龙这一辩士但是平原君门下门客数千人,门客的种类绝不止这些太子丹有荆轲这样的刺客,孟尝君有冯谖这样的谋士和灭赵国一城的流氓打手等等平原君的门客种类大致也应如此李珺平教授在《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一书中,对门客有这样的表述:门客来源广泛,等级错落,有竞争失败,被废为庶人的王孙公子和坠入下层的破落贵族,有志向高远,能力超群侠肝义胆或以智慧,或以三寸之舌事诸侯的无立锥之地者,抱关者,屠夫,引车卖浆者,赌徒还有鸡鸣狗盗之徒,乃至泯灭良知的打手,谋害主人的凶手等等虽然这是对门客来源的总述,但平原君的门客种类也不会很少 三、赵女子的社交风流风尚及对当今的影响赵地多美女,和后世一谈到人间绝色就言必称江南佳丽不同,秦汉时更钟情于燕赵女子西汉后妃多出身赵地这里的赵地包括燕、赵、中山等地如文帝的慎夫人、尹姬俱出于邯郸武帝皇后卫子夫出于平阳;王夫人也来自赵;李夫人是中山人,钩弋夫人是河间人,也属于赵地宣帝有原籍中山的卫婕妤,她和元帝的卫婕妤是姑侄 当时普遍的看法是燕赵一带多美女 秦时李斯的《谏逐客书》里就曾提到“随俗雅化,佳冶窈窕”的赵女。
有了这种看法,那么其地女子“遍诸候之后宫”也就不足为奇形怪状了 《史记》上也有说燕赵佳妙女子“揳鸣琴,蹑利屣,游媚公卿间” 而且,还有环境的原因《汉书 地理志》说赵地“赵、中山地薄我众,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跕俪,游媚富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