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为用法辨析.doc
6页以为2”主要用于描述他人在某时某地曾经做出过某一判断,属 于“以为”的描述性用法( descriptive )例( 3)中的“以为”表达了说话人或者非说话人对人 或事物做出了某种与事实相反的看法或者判断,我们记为 “以为 3”二、 “以为 1”表达弱断言认识的功能“我(们)以为 1”用于表达说话人对小句宾语所表达 的命题做出某种不太肯定的断言认识,属于弱断言认识情态 用法(weak assertion of epistemic modality ),因为“我(们) 以为 1”经常与表达揣测性推测的情态副词共现,且经常以 插入语的形式出现,例如:( 4)“然而, 我以为, 恐怕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报 刊精选》, 1994 年)5)文艺评论要在群众心目中树立威信,除了别的条件外,最低限度的要求,我以为还是不要讲假话 (《人民日 报》,1993 年 3 月)三、“以为 3” 表达反预期信息的功能关于“以为 3”的用法,学术界普遍认为“以为 3”小句宾语所叙述的内容违反了客观事实,或者说话人做出了与 事实不符的主观判断,属于“反叙实”动词(李明, 2003 : 350;李艳, 2004: 12-13)。
据考察,“以为 3”可以用于表达其小句宾语叙述的内 容违反了客观事实,也可以用于表达其小句宾语叙述的内容 违反了说话人当下的主观认识和判断, 因此不能将 “以为 3” 简单地归为“反叙实”动词本文认为,“以为 3”是用于表达“反预期信息”的动 词如果把“以为 3”的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对人或事物的某 种认识和判断看作是说话人之前的预期信息( expectant information )的话,那么说话人的预期信息与客观事实可能 相反,也可能与说话人当下对某人或事物做出的认识和判断 相反,试比较:(6)鸿渐刚回房,陆子潇就进来,说: “咦,我以为 你跟孙小姐同吃晚饭去了 怎么没有去?”(钱钟书,《围城》)(7)“真有克莱登这学校么?我以为全是那爱尔兰人 捣的鬼鸿渐诧异得站起来 (钱钟书,《围城》)例( 6)中,“以为”的小句宾语内容表达的是说话人 之前对于方鸿渐的判断和认识,是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说话 人在说出自己的心理预期的同时,提供相应的事实来证实自 己之前的心理预期是错的,客观事实与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相 反例( 7)中,“以为”的小句宾语内容表达的也是说话 人之前的心理预期,但是这一心理预期不是客观事实,而是 说话人在说出这段话的同时对人或事物所做出的判断和认 识。
以为 3”主要用于表达反预期信息,即新信息(包括 客观事实和说话人当前的认识和判断)与说话人的预期信息 (“以为 3”小句宾语所叙述的命题)相反,从这种意义上来 说“以为 3”具有传递反预期信息的功能四、“以为 1”和“以为 3”用法比较“以为 1”与“以为 3”的本质区别在于,在说话人说 出话语的同时,说话人对于所说的内容持怎样的观点和认识: 对于“以为 1”而言,说话人认为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命题倾 向于为真;而对于“以为 3”而言,说话人认为小句宾语所 表达的命题为假无论是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命题为真或为假, 都是说话人对于命题的主观认识和判断, “以为 3”之所以不 表达断言认识,就在于“以为 3”小句宾语表达的是说话人 之前的心理预期信息,而相对于说话人说出话语的时间而言, 说话人所持有的观点和认识(或者说话人看到的事实)与之 前的心理预期信息是相反的,所以我们认为二者区别在于, “以为 1”用于表达说话人当下的断言认识,与说话人之前 的心理预期无关,而“以为 3”传递的是与说话人之前的心 理预期相反的新信息(包括客观事实和说话人当下的认识和 判断)以为”之所以发展出“以为 3”的用法,是因为“以 为 1 ”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弱断言认识。
首先是说话人参与, “以为 1”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于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命题的观 点和认识,说话人是做出断言认识的主体;其次,是弱断言 认识以为 1”用以表达弱断言认识,即说话人认为小句宾 语所表达的命题倾向于为真,而对于命题是否确定为真,并 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如下的推理: 如果说:说话人认为命题倾向于为真,但并不确定 那么, 命题为真;(“以为 1”)命题为假;(“以为 3”)相对于“以为 1”而言,“以为 3”在表达说话人当前 的认识和判断的同时,还预设了说话人之前的曾经做出的认 识和判断,并且表明了说话人的态度 之前的认识和判断是错误的,其形式上的标志就是“以为 3”之前经常出现时间词“原来、本来、先前、昨天”等,而后续话语一般用来 提供证明之前认识和判断是错误的信息 从“以为 1”到“以 为 3 ”的发展变化是“以为”主观化的结果,这符合语言表达越来越主观化的趋势因此“以为 3”的主观性程度要远远高于“以为 1”参考文献:[1] 李明.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 [C].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和语法研究(一)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50〜353[2] 李艳.“以为”和“认为” [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4(3)12〜13。
[3]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信息标记格式 “ X是X”[J].世界汉语教学,2007⑵:32 o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 《基 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认识情态表达研究》 (S2011605)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