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鹤壁市河南省示范性普通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8页河南省鹤壁市河南省示范性普通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民革命”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A.井冈山斗争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政治精英”“平民革命”的准确理解,“政治精英”指的是类似于“辛亥革命”的不发动人民群众,由少数人发动的战争,而“平民革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A、C、D均属于“平民革命”,但题干中要求“始于”,因此国民大革命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2. 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拍摄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西方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办舞会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有外国军队参考答案:C3.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和掠夺 B.电力的广泛应用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垄断组织的形成参考答案:C4. 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其强调的主旨是()A.描述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B.肯定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赞扬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参考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是对精耕细作的评价,D选项符合题意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特点,C选项排除5. 1918年,苏俄为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政权而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义工业化参考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18年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为A。
新经济政策是从1921年开始实施的,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2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C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6.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C.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D.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参考答案:C7.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B.建立了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表明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二者互为表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呈现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逐渐取代“公天下”,故A项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自主性,不存在中央集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
8. 1954年宪法的总纲、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章的某些条文,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有关规定材料表明五四宪法A.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B.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C.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参考答案:D9. 近代前期,中国整个知识阶层都在浓墨刻画女性的病态形象,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如此营造女性形象的思维逻辑是出于A.女性柔弱的现实 B.塑造人格的要求C.救亡图存的需要 D.男女平权的期盼参考答案:C10.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参考答案:D11.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参考答案:C12. 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A.第一国际 B.五四运动 C.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参考答案:D 13. 《唐会要》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一规定说明了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商人可以担任五品以下官职C.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管理D.商业活动打破官商的身份界限参考答案:C【详解】“五品”官员是地位较高的官员,“不得入市”即不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从事经商活动,说明唐朝对于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故C项正确;古代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得从事经商活动,不是说明商人可以担任五品以下官职,B错误;唐朝时期商业活动并没有打破官商的身份界限,依然是士农工商的等级顺序,D错误14.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据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人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属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与唐宋无关,故A错误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不可能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错误相权膨胀只能导致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宰相制度【名师点睛】三省六部是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每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下辖历户礼兵邢工六部帮助三省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三省六部是唐朝分化相权加强中央皇权的措施宋代集权属于备考重点在中央削弱相权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
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15. “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忧国忧民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参考答案:C16.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参考答案:B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
17. 《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中涉及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种制度.C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A项只涉及分封制;B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18. 罗马法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罗马法( )A.主张无证据不定罪 B.主张重罪轻罚 C.还保留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D.维护贵族利益参考答案:A19. 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说明宗法制旨在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BC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考点:宗法制点评: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反割台斗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