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鹤壁市树人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9页河南省鹤壁市树人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服务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参考答案:D2. 中国抗日战争中某次战役后,苏联《真理报》有报道:“在山东长久战争之后,中国军队不但已打败进攻的敌军,并且消灭大部,缴获这部分残敌的全部战具,惊人数量的步枪、大炮、坦克、军火等这场战役是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参考答案:C根据材料中的“山东”以及这场战役中国军队取得胜利,这场战役应当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故答案为C项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淞沪会战是在上海地区,百团大战是在华北一带,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3.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据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京梦华录》属于宋代,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夜市普遍出现,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夜市,故A排除隋唐时期夜市不够普遍,故B排除明清时期不是夜市普遍出现开始的时间,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4. 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二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项政策在当时A.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B.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C.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D.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参考答案:C“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可见这项政策仍然强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该政策规定部分物资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不受计划经济的覆盖,可见计划经济覆盖范围在缩小,故B项错误;1961年中国正遭受严重经济困难,允许部分物资进入市场,有利于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故C项正确;该政策有利于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经营导致的困难,故D项错误5.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参考答案:A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参考答案:C7. 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 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C.经济危机的爆发 D.重商主义的推行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由材料“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等信息可知,颁布《谷物法》是为了减少进口,保护本国市场1846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谷物法》是因为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不再需要推行保护性的贸易政策,故从保护性政策变为自由贸易政策故选A项 8. 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参考答案:C【详解】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已经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所以快速增长的原因不是因为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故排除A项;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排除B项;两岸均认同的是“一个中国”原则,而不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只是大陆方面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故排除D项。
一个中国”共识于1992年达成,又称“九二共识”,由此推动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故选C点睛】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久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9. 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法律条文比较明晰 B.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D.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参考答案:D10.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注意题中问的是“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
易错警示】做这一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题干中设问的关键信息常见的有“本质问题”“根本原因”“实质”等,紧扣材料、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选择题的法宝,通过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边审题一边勾画关键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效率11. 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0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该段文字中的史实错误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俄历1917年10月”的信息,可知该事件是十月革命,它爆发于俄历十月,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是沙皇专制,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因此文中史实有2处错误,故B项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名师点睛】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12.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参考答案:C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13.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参考答案:D14.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桐叶封唐就来自于此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15.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说这些话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参考答案:C16. 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
这说明( )A.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参考答案: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末富居多,本富居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可知,题干表明明代中后期,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大大增加,通过经营商人致富的人也大大增加,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17.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 )A.“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C.“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