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兴趣研究与进展.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47216056
  • 上传时间:2023-1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兴趣研究与进展 王同军 司继伟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24,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近年来对兴趣的研究逐步活跃,本文拟对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关键词:兴趣 历史 现状 进展 兴趣是个体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喜好程度以及对学习、职业等活动主动接触参与的积极心理倾向当兴趣指向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学习兴趣;当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职业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兴趣对于人的学习、职业等活动的积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受到的重视却不太相称,只是在近年来开始逐步活跃 因此,本文拟对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1 兴趣研究历史简述1.1萌芽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兴趣在促进人的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等等 但是这些散见于各种文献,且仅限于对兴趣现象的客观描述,并未进行专门的研究 1.2 产生最早对兴趣进行的专门研究,应该始自赫尔巴特(Johann Fridrich Herbart,1776-----1841)。

      赫尔巴特界定了兴趣的内涵,并划分了兴趣的成分他认为,兴趣是指学生在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于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并把兴趣划分为六种成分: 包括经验兴趣、思辨兴趣、审美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赫尔巴特把前三种兴趣归为一类称作“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属于认识部分;后三种兴趣归为另一类,叫做“同情的”或“社会的”兴趣,属于情感部分[1] 但是真正对兴趣进行专门的研究,开始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firsons),并主要是职业兴趣从帕森斯(Pfirsons)开始的职业发展专家们无不将兴趣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瑟斯顿(Thurstone )根据斯帕林格(Spranger)的六种价值观类型(经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理论型、审美型)的理论,加上自己因素分析的结果,将职业兴趣划分为10个范围再就每一范围列举20个职业名称,采用项目对比法测量被试的兴趣偏好该量表称为瑟斯顿职业兴趣调查表(Thurstone Vocational Interest Scale )此后,又有赫尔和米勒(S.Hall&J.hliner,1915) ,斯特朗(E.K.Strong,1927) ,坎贝尔(D.P.Camp_be11) , 库德(Kuder,1934,1966)还有霍兰德(J.L. Holland ) 等人均编制过兴趣或职业兴趣量表,为兴趣的实证研究做出了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霍兰德(J.L. Holland )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

      [2] 这期间美国的教育家杜威(Dewey,1913),布鲁纳(Bruner),我国的朱智贤等学者也都对兴趣进行过论述1.3 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美国霍兰德(J.L. Holland )和前苏联休金娜为代表,进入了职业兴趣和认识(学习)兴趣研究的发展期霍兰德(J.L. Holland )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提出了关于兴趣和兴趣测量的一些新的方法他认为兴趣是描述人格特质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关于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人格的一种更广义的概念人格被看成是由兴趣、价值观、需要、技能、信仰、态度和学习风格组成的但对于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人职匹配”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格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霍兰德进一步推断,既然弗洛伊德( Freud )可以从有关性与父母关系的知识中建立人格理论,当然也可以从有关职业生活的知识中建立人格理论基于这种认识,霍兰德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拓展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社会科学及商业领域,其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壮大除霍兰德的模型之外,另外几个关于兴趣、人格特征和相关的职业的分类模式也应用于某些职业服务情境包括美国大学测验中心(AGT)的工作领域图、梅尔斯一布里格斯(Myers-Briggs)类型指标(MBTI)和职业探侧指南(GOI; ) 。

      [2] 前苏联休金娜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曾对认识兴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们的研究表明,兴趣能促使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表现出积极探索,大胆猜测,深入研究,刻苦钻研问题实质的倾向,它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活运用知识,迅速地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任务休金娜还认为,认识兴趣本质在于人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要求深入、全面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并揭示其规律性休金娜等人根据认识兴趣的外在表现,提出认识兴趣的心理结构是以人的智力、情绪、意志过程的统一整体为基础的特殊的合金,其核心是思维过程[3] 该观点更多地从思维过程及对思维过程的积极作用的角度探讨兴趣的本质,使我们对兴趣的认识更深入,是兴趣动力说的开端1.4 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对兴趣的研究逐步兴起,在理论上有重要的突破在对兴趣概念的界定上,表现为多元化的趋势对兴趣的本质、结构特征、在脑区的分布及产生机制与作用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提出了应在特定的内容领域对兴趣进行深入研究的构想情境兴趣与教育成为国外兴趣研究的新取向[4]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索里和特尔福德(Sawrey& Telford,1982)认为有趣的事物和经验就是那些能使人满足其动机的事物和经验。

      有趣的经验或事物就是可以使人减少焦虑和增加快感的诱因因此,兴趣的实质是减少焦虑和增加快感[5]虽然该观点仍是从需要的角度来谈,但是注意到了在需要满足前后人的情绪的变化,对兴趣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海蒂和贝尔德(Hidi&Baird,1988)及科拉普(Krapp,1989)则从兴趣结构特征的角度,提出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的概念个人兴趣主要是指那些与个人价值一致的文本 所引起的兴趣,是内在的、积极的,并且与特定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兴趣形式[6]它也被称之为主题兴趣,它主要是以个体已经存在的知识、个体的经验以及情感为基础的同时,研究者进一步将个人兴趣细分为潜在的与现实的个人兴趣,[7]而潜在的兴趣又被细分为与情感和价值相联系的兴趣情境兴趣是由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并把情境兴趣划分为三类:基于文本的、基于任务的和基于知识的兴趣[8]但情境兴趣也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所以也有学者把情境兴趣划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1]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这两种兴趣并不是独立发生的两分现象,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影响的。

      希佛尔(Schiefele,1991)提出应在特定的内容领域对兴趣进行深入研究,而不应把兴趣看作是相对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构想[9]希佛尔认为: (1)兴趣是一个与特定的内容有关的观念,它总是与特定的课题、人物或活动有关的2)当把兴趣理解为是一个与特定内容有关的概念时,兴趣将非常符合有关知识获得的现代认知理论,因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信息总是在特定的领域中获得的3)与特定学科有关的兴趣可能要比那些一般意义上的动机定向更能经得起教学效果的检验近年来,也有学者把兴趣视为一种心理状态(Pintrich等,1996),这种概念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10]李洪玉,何一粟(2004)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使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1]这一概念强调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孟昭兰指出(2005),兴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由低等动物的趋避行为逐渐演化和内化而来的一种脑的状态,这种状态弥散性地存在于脑的广大区域,并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11]。

      这种观点认为,兴趣对人脑的组织和加工,不断地激起人的创造努力,从而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成就的最基本的人的精神资源,并探讨了兴趣作为情绪的特征和神经学特征2现状与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兴趣的研究也表现出相当的热情,有了新的进展,对兴趣尤其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心理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兴趣的自组织模型,探讨了兴趣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何影响兴趣的因素,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兴趣的结构,国内学者编制了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职业兴趣量表,对学习兴趣激发和职业兴趣培养的策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2.1 兴趣的产生机制了解兴趣的产生机制,对于激发和维持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著名知觉专家吉布森(J.Gibson)曾经指出早期婴儿有知觉和注意引起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兴趣的原因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甚至人的意识中的预料和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这就是说,认知评价中的不一致性、不确定性、矛盾或怀疑也能引起兴趣的发生然而,兴趣一旦发生,它就成为进一步激起认知加工、进行评价和问题解决、进行判断和推理、寻求新的结果的动力条件[7]这种观点提示我们,兴趣的产生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这一点对于实践中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兴趣研究的逐步走向复兴目前兴趣发生机制的研究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三种理论假设:需要假设、认知假设和信息假设[12]兴趣发生的需要假设主张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认为兴趣产生于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一定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兴趣发生的认知假设主张兴趣产生于个体的智力活动或思维过程,而与需要、情绪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兴趣发生的信息假设强调智力活动中信息的获得在兴趣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它也不否认兴趣与需要、情绪的联系我国学者章凯(1999)、章凯、张必隐(1996,2000)从自组织理论出发,进一步新探讨了兴趣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主张兴趣是人的心理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努力获取信息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系统在一定的心理目标的支配和组织下,积极自主地与环境中特定的对象相互作用,力求认识并获取信息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在这一观点中信息被认为是心理系统在与信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减少和消除自身不断产生的心理不确定性而建构起来的内容基于对兴趣本质的上述理解,研究者认为,兴趣产生于心理自组织过程中心理目标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的获得,并主张兴趣的核心是激活的心理目标积极支配和组织个体的思维活动,努力获取相应的信息。

      对兴趣本质及其发生机制的这一理解在理论上有潜力整合兴趣发生的需要假设、认知假设和信息假设,因而可能成为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理论假设这一理论假设也得到了章凯与张必隐(2001)的一项研究的支持 [12]夏凌翔, 张世宇, 王振勇(2002)从高中生产生和失去学习兴趣的角度来初步研究学习兴趣的结构特点,并探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机制与变化过程[13]他们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学习兴趣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首先学生要对学习形成功用性、愉悦感、消遣性、相投性大于无味性的认知与情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如果他们体验到愉悦感大于厌倦感,优越感多于无助感,则会真正产生并维持学习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对学习形成各种新的认知,以及各种新的正面与负面的情绪体验这些新的认知和情绪体验会影响新的学习兴趣的产生以及原有学习兴趣的发展方向学习兴趣就是在对学习的不断认知及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