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世说新语》二则.pdf
7页8世说新语二则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2抓住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3学习用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以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品味描写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学习文章摹景状物的方法和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2 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刘义庆 (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南朝宋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与自己门下文人共同撰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及志怪小说幽明录2知识链接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它的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3检查预习(1)重难字讲论(l n)雪骤(zh u)差可拟(ch n ) 柳絮(x ) 无奕(y ) (2)古今异义儿女古义:子女,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例:与儿女讲论文义今义:儿子和女儿因古义:趁、乘例:未若柳絮因风起今义:因为3)词类活用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三、朗读指导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谢太傅 /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乐即 /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不如,不及2重点句子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五、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一共提到了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答案示例: 两个第一个比喻,将雪落之态比喻为“ 撒盐空中 ”第二个比喻,以柳絮飞落之态喻落雪,含蓄深刻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 涵盖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 “寒雪日 ”“ 俄而雪骤 ”,才能引出 “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案示例: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答案示例: 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答案示例: 作者更欣赏 “未若柳絮因风起”作者虽然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案示例: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 ”而已, 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答案示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六、课堂小结今天, 我们学会了拿到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去读准字音,怎样去读通、读懂文章的意思带着今天的学习收获,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第二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时候,一定会更加顺利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八、板书设计咏雪交代背景:人物、事件、环境叙述事件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两答兄子 撒盐空中兄女 柳絮因风起补叙身份:谢道韫 无奕女、王凝之妻赞誉谢道韫才气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她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 谢道韫她很有才华,且有丰富的想象力二、新课导入咏雪的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我们今天将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要学习里面的一则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三、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 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存有三卷2检查预习(1)重难字尊君在不(f u)非人哉(zi) (2)通假字尊君在不(f u)(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古今异义期古义:约定例:陈太丘与友期行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委古义:舍弃例:相委而去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去古义:离开例:相委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引古义:拉,牵拉例:下车引之今义:引导顾古义:回头看例:元方入门不顾今义:照顾4)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作动词,约定)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四、朗读指导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陈太丘 /与友期行,期 /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 /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 /入门 /不顾五、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去:离开乃至: (友人 )才到戏:玩耍,游戏哉:语气助词,并无实际意义顾:回头看2重点句子翻译(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六、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试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_) 去后 (_)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_)答曰:“ (_)待君久不至,已去答案示例: 友太丘友元方我父(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答案示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答案示例: 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 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 从礼貌方面, 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感到惭愧。
3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 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答案示例: 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答案示例: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2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答案示例: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本文是怎样详略得当地剪裁情节的?答案示例: 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说明做事要讲信用,讲礼貌围绕这一中心,文章略写了陈太丘等友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情节剪裁合理,详略得当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选自世说新语) 七、课堂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八、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九、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据理驳斥正直明理聪慧善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