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3页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2.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比例的意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 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