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引入流行文化元素的探索.docx
7页语文课堂引入流行文化元素的探索 李小龙摘 要:如今,语文课程行走在兼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变轨过程中流行文化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适应了新旧文化过渡与融合的文化环境,满足了新时代学生的精神需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理性的文化接受态度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在将流行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时,要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立足学生的终身教育,以文本形式完成教学关键词:中学语文 流行文化 多元价值流行文化是在一定周期、一定地域范围内,在不同人口群体中广泛传播起来的休闲文化、流行生活方式等的集合,它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是当时当地人们生活诸多表现形式的总称一如《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流行文化,汉赋是两汉时期的流行文化,唐诗是唐朝时候的流行文化,等等这些“流行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学生可以学习“古代流行文化”,能不能学习当代流行文化呢?2004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中(必修)《语文读本》中的“神奇武侠”单元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选段;2014年6月,语文出版社修订的新版《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延伸阅读中收录了流行音乐人周杰伦作词、作曲、编曲的歌曲《蜗牛》并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正行走在兼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变轨过程中,日益展现出“接地气”的亲民姿态,流行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进入语文课堂的趋势已经悄然兴起在这样的趋势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透析流行文化元素中潜在的语文学习方面的价值,探讨将其引入语文课堂的方法与形式,并分析其进入语文课程中的意义只有经过这个完整的论证过程,才能保证流行文化元素进入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一、流行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分析流行文化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可以从流行文化的内容、载体、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三方面来探讨一)内容流行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其根本价值对于学生而言,流行文化是当下的、眼前的、生活中的,这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语文课本中任意一篇文章,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流行文化和语文课堂实现互通的最根本途径当学生吟诵《诗经》、汉赋、唐诗、宋词时,他们跨越时空,走入古代生活场景中,揣摩古代人情世故;当流行文化元素进入课堂,学生则有新的感受,在教师引导下摆脱成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这样的学习必定有助于学生成长,引领他们走向时代前沿在网络推动下产生的青年作家及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多元的价值观。
如青年作家韩寒在文章中针砭时政,揭露社会弊病;郭敬明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青少年成长的苦闷与彷徨以他们为代表的80后作家,语言清新灵动,思想多元而前卫,以新颖、独特且有时代气息的方式开拓了文学新领域二)载体流行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首先,流行文化积极吸收了古典文学知识,在丰富自身价值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就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形式来举例,电影《夜宴》将《越人歌》作为主题曲,增加电影文化内涵的同时令《越人歌》家喻户晓;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插曲之一是由刘欢作曲、引用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词,对白也因“文白夹杂”的语体而在网民中广为流传;伊能静演唱的《念奴娇》,歌词直接引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引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词……上述例子中,影视作品对白和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发生了“有火花”的化学反应其次,部分流行文化中的语言文学知识具有特定价值,这种价值是对语文“工具论”的力证和对其“工具性”的拓展各类杂志中趣味性极强的文章或转载翻译的国外作品,蕴含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新颖务实的创作风格,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写作和表达。
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学生: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他们刻板印象中文人伤春悲秋的记录,而且是一项重要的传媒工具,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借助文字载体,这些流行文化丰富了语文“工具论”的内涵三)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流行文化本身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开放多元的价值体系,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90后学生敢于追求新事物和新鲜感,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宁鸿彬先生为代表的语文教学思维派,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课内的正常学习活动”的主张创造性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新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理性的文化接受态度,教会他们抵制垃圾文化的腐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对语文教学来说,也能极大地开拓师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平台二、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语文课堂的要点(一)注重现实意义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语文课堂,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语文课程所承担的传播文明、教化思想等功能,以及流行文化本身鱼龙混杂的特点,决定了两者实现融合时必须对备选作品进行严格论证和精心遴选。
首先,所选入的作品必须对语文教学具有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能够在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受欢迎度的同时保证教学实效,不破坏语文知识结构和课堂本身的完整性,不动摇语文知识理论体系的主体性其次,所选入的流行文化元素能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正面影响,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时代自豪感,发散其思维,开阔其视野在这一点上,贫困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学更要注意再次,所引入的作品在语言文字形式和内在思想情感方面,必须具备能够拿到课堂上来的多重价值那些如“非主流”“二次元”等过于偏离现实社会生活且具有消极意义的文化元素,不应被选入语文课堂二)立足终身教育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课堂,要立足于终身教育,即这些文化元素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能够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更侧重于将知识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举,而后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在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中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撷取能够改造学生精神世界的作品如周杰伦的《蜗牛》,是一首述说小人物奋斗过程的歌曲,传达了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以及平和自信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营造大有益处。
三)以文本为载体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语文课堂,必须以文本为载体来完成,具体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兴趣课堂等多种形式来实现语文的媒介就是文本,语文课堂没有了文本,便不成课堂流行歌曲的歌词、武侠小说的选段、电影剧本、影评、报纸杂志中的文章等文本,要在表达技巧、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经得起考验,具有可讲性和知识性,让教师可讲,让学生可学同时,文本必须来自一个稳定的社会产业,能够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体现语文的实用性,让学生从中能看到较为明晰的发展前景在引入形式上,既可依托现有教材,也可以依托校本教材和第二课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的第三块内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为开展流行文化元素教学提供了切入口新课标规定,校本课程开设应结合学生兴趣需要,明确给予流行文化以课程空间因此,校本课程和兴趣课堂也是流行文化教学的重要平台此外,还有专家指导与培训也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三、流行文化元素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一)适应新旧文化过渡与融合的文化环境流行文化元素进入语文课堂,适应了新旧文化过渡与融合的文化环境新的时代环境孕育着新颖、多元的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拒绝流行文化就意味着拒绝融入时代,拒绝发展。
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引领语文课程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兴文化、流行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开放性”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语文课程的必经途径二)满足新时代学生的精神需求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课堂,适应了新时代学生的精神需求伴随着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强化90后和00后青少年在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错影响下,具有鲜明的个性,也存在较强的叛逆危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青少年精神架构中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断层和冲突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课几乎是弥补断层、解决冲突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接受并利用流行文化,是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矛盾的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潮流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接受态度青少年接受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盲目、缺乏选择性,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他们形成了猎奇、脆弱、矛盾的精神架构如果流行文化能够经过理性鉴别,以知识化的状态进入语文课堂,势必能帮助学生深层透视进而理性接受流行文化,正确甄别精华与糟粕,自觉扬弃流行文化中的新兴元素,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语文教师,尤其是年长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眼中往往被冠以“酸腐”“守旧”“老古董”的帽子;语文课在学生看来可有可无,以上现象,究其根源,是语文课程传授的知识缺乏时代性将流行文化引入语文课堂,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构建灵动活跃的高效课堂,化解以往教学中的尴尬局面综合而言,语文课程教学要想在当下教育大环境中求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必须保持主动包容、接受发展的姿态,既能上承传统文化,又能下启新兴文化;同时还要具备严谨、深思的治学态度,审慎对待新兴文化,辩证扬弃,保证语文教育发展的纯粹性和可靠性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语文课堂,其巨大的潜能有待挖掘,也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持“包容开放、严谨深思”的原则,以保证这项任务顺利完成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