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元代回回诗人萨都剌诗风形成之考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8409699
  • 上传时间:2017-09-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2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元代回回诗人萨都剌诗风之形成摘要:萨都剌是活跃于元代后期的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当时文坛领袖虞集说他“最长于情,流丽清婉” (《傅若金诗序》 ) ,于文传赞他豪放、险劲、刚健、清丽 (《雁门集序》 ) ,清人顾嗣立说:“有元之兴,西北子弟尽为横经涵养既深,异才并出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于是雅正卿、达兼善、迺贤易之、余廷心诸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一时之盛者欤 ”,在西域作家中,萨都刺“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的诗风是颇具代表性的,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关键词:回回诗人 萨都剌 诗风 形成 萨都剌(1272—?) (生卒年有待考证)字天锡,号直斋,西域答失蛮氏(《元典章》说答失蛮即“ 回回修行者” ) 祖父思兰不花,父亲阿鲁赤均为武臣,受知于元世祖后以世勋镇守云、代萨都刺生于代州(今山西代县),代州古称雁门,遂为雁门人①萨都剌是我国元代著名的穆斯林诗人、书画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突出贡献,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光辉一页,可惜书画多已流失仅存有《严陵钓台图》 《梅雀 》两幅画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传世诗词之作有《雁门集》 《石林集》 《 萨天锡诗集》 《西湖十景词》 。

      清人顾嗣立在《元诗选》中说:“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故可见萨都剌诗歌风格之独特异于同朝之人在《雁门集》刊行之初,当时的名宦于文传在序里评价其诗曰:“其豪放若天风海涛,鱼龙出没:险劲如泰、华云开,苍翠孤耸;其刚健清丽,则如淮阳出师,百战不折,而洛神凌波,看花霁月之(女便)这是对回回诗人萨都刺诗风最恰当的概括笔者认为萨都剌诗风的形成有以下四个原因:一、伊斯兰家世的传统教育就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来说,回族萌芽于唐、宋,融汇于元13 世纪,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大量西亚、中亚的穆斯林进入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传播,这是回回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此时他们已非唐宋时期的侨民,而是获得了回回色目人的编民身份,在元朝属于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萨都剌祖籍西域,父阿鲁赤 13 世纪迁至雁门,为元代武臣,镇守雁门一带传统的中国式东方教育讲究道德的培养,气质的修养,西方教育讲究实用的科技艺能,而伊斯兰《古兰经》教育可以说是二者的结合体,它既重视道德的培养又注重知识的积累萨都剌虽然出身将门,世有功勋,但绝非是“一介武夫” ,全有一身莽气。

      在伊斯兰的传统教育中, 《古兰经》有着道德训诫之作用 《古兰经》说:“至于善功的分量重者,将在满意的生活中(天堂) ,至于善功的分量轻者,他的归宿是深坑(火狱) (101:6—9) ”,伊斯兰的这种信后世的“修身”之道是永恒的,这对萨都刺的人生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体现在诗中就是忧国忧民 《古兰经》说:“如果他们归顺,他们已遵循正道如果他们背弃,那么,你只负责传达 ”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传统中国式文人另类文化演变的情怀伊斯兰的传统教育为萨都剌的诗词创作奠定下扎实的文学基础,孕育了他兼济苍生的救世情怀西域人入中原,其气质偏于豪健,这与元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萨都剌文辞雄健豪放,感时伤怀,同情民生如他作于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二年(公元 1329 年)的七古《鬻女谣》②的诗句中就有这样的体现:扬州袅袅红楼女,玉笋银筝响风雨绣衣貂帽白面郎,七宝雕笼呼翠羽冷官傲兀苏与黄,提笔鼓吻趋文场平生睥睨绔袴习,不入歌舞春风乡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虎闭门爱惜冰雪肤,春风绣出花六株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尓何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向民食艰!这年各地发生大旱饥荒,灾民无数,见到灾区惨状,伊斯兰的“清真教育”使得他有“冷官傲兀苏与黄,提笔鼓吻趋文场。

      平生睥睨绔袴习,不入歌舞春风乡 ”的刚正不阿之气运用对比的手法发出了对太守和县官的谴责“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向民食艰!”伊斯兰传统文化孕育了他“哀民生之多艰难” 的济世情怀,当中的景物描写也不乏苍凉悲壮的西域色彩,雄健慷慨此外,他的《纪事》一诗中也有这一博大情怀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界骨肉可相逢 ”王室内部集团的厮杀关系家国命运,先祖“当年铁马游沙漠”的丰功伟绩到此时却为后人所血腥争夺,一句“天上武皇亦洒泪,世界骨肉可相逢 ”是他欲哭无泪的呻吟,悲凉而雄壮二、儒家思想的感染和对前人诗文创作的借鉴“在中国,即使是在元朝,穆斯林都必须学习传统文化内地情形尤其如此一方面,中国穆斯林必须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都必须这样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穆斯林来说,科举同样是一条不可替代的生活出路 ”③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设置回回国子学,隶属国子监延佑元年(公元 1314 年)另设回回国子监,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官员子弟皆可入学学习的内容除传统的“四书五经”以外,也有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外语课程,这就造成了穆斯林的“儒化”现象。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元代的伊斯兰教开始附儒,这是时代之风气,自然也会影响到萨都剌的诗歌创作元代的穆斯林是怎样将伊斯兰教训与当时儒家思想附会结合的?“定州《元碑》中有这样的记载:‘奉正朔躬庸祖,君臣之异无所异;上而慈下而孝,父子之亲无所异,以至于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举无所异 ’接着就对伊斯兰教的忍住、五功等根本教义问题,亦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找到了与其相同之点 ”“‘夫不惟无形无象’与《周雅》的‘无声无臭’之相吻合,抑且无伦全备与《周书》的‘五典五惇之义又附契而无所殊焉’ ”④定州《元碑》是中国穆斯林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训最早的文献由此看来为了与当时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处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相适应,伊斯兰教开始涂上了儒家色彩,这种“附儒”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基于二者的相通之处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社会科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提出过“文明冲突论” , “在他看来,以儒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中国和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穆斯林世界在许多方面由于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而可以走上同一条道⑤此外,就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在萨都剌的《鼎湖哀》中“修文偃法咕道,天阔万奎光垂 ”也体现了他对文宗崇文尊儒持肯定态度。

      孙承泽说:“天历二年(1329) ,元文宗设奎光阁,这是元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大事,影响深远阁内收藏古器物和图籍书画甚多,聚集大批文人学士鉴赏文集、品评书画,并备皇帝讲经、咨询,文宗本人‘几无一日而御与其’ ,可见奎章阁的重要地位 ”⑥文宗的尊儒聚贤之举为当时各少数民族士人打开了世界的眼光,提高了文学素养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同时,萨都剌广泛吸收唐代诸大家的诗歌创作经验,如他的,《汉阳早春曲》就颇具李贺的奇倔幽峭,秾丽凄清的风格:“女夷鼓吹招摇东,曦和驭日骑苍龙金环宝胜晓翠浓,梅花飞入寿阳宫寿阳宫中锁香雾,满面春风吹不去鞭却灵鳌驾五山,芙蓉夜暖光阑干鸡人一唱晓星起,四野天开春万里 ”又如他的《芙蓉曲》 ,情趣淡雅,思而不怨,含蓄婉约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就是从李贺的“鲤鱼风起芙蓉老 ”化出,把秋愁写得情真意切 “东风吹绿扬子江,滟滟江波泻春酒 ”(《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楼》 )想象之奇特略见一斑三、萨都剌经商经历和南北仕途第一,“萨都剌出身将门,但年少时家道中落,曾以经商侍亲凌迪知《万姓统谱》和《明一统志》都记他幼时乔寓孝感 ”⑦经商期间奔走吴楚之地的乔寓孝感在他的《过嘉兴》中就有体现: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吴姬荡浆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肩负“经商侍亲”的家庭责任,萨都剌不得不用“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来减轻自己“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的孤独之感全诗的江景之清秀俊丽与诗人的乔寓的孤苦相映衬,更显得凄清悲苦第二,南北的仕途经历使其题材颇为丰富元朝首次开科是在延佑初年(公元 1314 年) ,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第一场考试内容出自“四书五经” ,第二场为策问,以时务出题汉人、南人考三场,第一场为明经,用朱熹章句集注;第二场考诗赋、诏诰、章表;第三场考策问一道,由经、史、时务出题如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科考,入选者加一等注授官职在这种科考背景下,萨都剌脱颖而出泰定四年,萨都刺中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秩满,入翰林国史院江南的做官经历让他留下了“苍茫迥野外冻云低,马上遥山玉田围自是诗人有清气,出门千树雪花飞 ”(《寄金坛元鲁宣差行操二年兄》 )同样是南国,当他故地重游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潮声卷浪落松顶,骑鹤少年就初醒 ”(《清明游林鹤寺》 ) ,故地重游让他如梦初醒,他已经不是那个如花美眷的美少年,这次是做官。

      镇江任期满了以后,他入京任职,在翰林国史院时期开始写应制诗蒙古人灭了南宋之后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个森严的政治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东南沿海各省支持南宋政权之后的南人回回人是色目人的主要组成部,社会地位次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和南人,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得不让他写应制诗,以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主流 “大都”作为元朝的首善之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多族共居,人员流动性很大,回回出身的萨都刺要想在这样复杂的士族圈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出选择,较之前期雄壮的文风以及清丽俊雅的南国曲调,他必须写应制诗,而要想在同时代的人中“以诗鸣世”他又得突出自己“丽而不缛”的个性特征,虞集说:“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苑,《宫词》及《芙蓉曲》 ,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 ”《芙蓉曲》本为艳诗,却显得“丽而不缛” ,天然逸致四、萨都剌的交往人士在元代后期文坛上活跃的西域诗人中,有着相同志趣的萨都刺与虞集不免走到了一起,从他们的互赠诗中可以看出 “江上新诗好,亦知公事闲投壶深竹里,系马古松间夜月多临海,秋风或在山玉堂萧爽地,思尓珮珊珊虞集《寄丁卯进士萨都刺天锡》 )同样,萨都刺也写道:“白鬓眉山老,玉堂清昼闲。

      名声满天下,翰墨落人间才俊贾太傅,行高元鲁山独怜江海客,尊酒夜阑珊 ”(萨都刺《和学士伯生虞先生寄韵》 )两首诗歌的前六句都是对对方才华的欣赏与赞叹,后两句才写道自己在这里看不到“文人相轻”的现象,有的只是彼此的惺惺相惜此外,萨都剌喜欢探访古幽名胜,结交“长老” 、 “上人”较多蒙古建立的元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是各种宗教自由发展的时代,道教在元代也受到推崇,与道士为友是当时文人很常见的一种交友情形 “何如与子谈诗夜,雪冻空林落旧柯道家的清静无为影响着诗人的“清气” ,这与他诗风中的“清而不佻”有很大关系将道家的思想融入诗中,亦带来玄妙的思绪和飘渺的意境,这种意境又与诗人的主观情绪相吻合萨都剌“清而不佻”的诗歌意境作为一种自然的审美情感,道家的思想走近了诗人的内心,使得诗歌的意境颇为丰富、玄妙萨都刺交往的文友有汉人、西域人,他们的交往超越民族,超越宗教,彼此欣赏,相互提携荀子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劝学》 ) ,朋友间诗文的相互切磋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萨都刺的诗歌风格,彼此交流,构成了元代诗坛的光辉篇章,也留下一段文坛佳话严迪昌说:“一个诗人的风格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他是先天禀赋如个性、才情等等和社会后天属性的教养、学识、阅历、遭遇等相融汇而成的艺术审美精神体。

      其形成过程初始每多在不自觉状态,似得之有意无意间其实,一种选择性行为心理始终或显或隐地存在并支配着创作实践过程 ”⑧萨都剌的诗风上承唐宋雍容清和,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又在其自身的独特性之中吸收前人的诗歌创作经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