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列夫托尔斯泰课件资料.ppt
14页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 、传记作家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 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 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 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出身富 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 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 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 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 子双双自杀 • 代表作有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 的24小时》 等;传记《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三作家》 《罗曼·罗兰》 等 卡萨诺瓦(1725年- 1798年),极富传奇色 彩的意大利冒险家、作 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 作品当属其穷尽晚年精 力的创作的自传《我的 一生》 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 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 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 岁才开始发表作品。
然而,他却给 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 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数百万字 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 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 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 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 的作品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 院》 列夫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1828~1910)俄国作家, 早年父母双亡,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家 庭教育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 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等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 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 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 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 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 结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 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1910年 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 日后病逝,终年82岁 托尔斯泰在大学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 启蒙思想家影响,后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 革农奴制的尝试,但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51-1855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参加克里米 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 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 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战后漫游欧洲,扩大 了他的文学艺术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 清醒认识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招致贵族农 奴主的敌视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经历了一段思 想斗争,最终在70、80年代之交完成了世界观的 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 进行猛烈抨击,但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 博爱和自我修身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 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出 走,受风寒而客死小站 列夫·托尔斯泰: w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 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 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 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 娜》 、《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 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 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 ,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 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 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 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1)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2)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 3)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 4)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失望; 6)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丰富的感情; 8)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9)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1、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 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 了什么内容?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托 尔斯泰的眼睛?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 外貌的特点;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 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 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 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了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是 时代的代言人 3、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 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 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 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一部分从须发、面部轮廓、面容表 情、穿戴和身材等方面浓墨重彩、细 致入微地描摹了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在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用了怎样 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比喻和夸张 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 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时,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 丑陋、平庸 这一部分从犀利的目光、眼睛蕴藏着丰 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以及赞美其目光 揭示其不幸的角度重点描写了托尔斯泰 犀利深邃的眼睛。
这部分与外貌部分的 写法是否相同?请说明原因 相同点:运用比喻和夸张; 不同点:前部分多用抑笔,后者 高度赞美,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 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 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欲扬先抑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思考: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 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 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是智者,致力于拯救百姓的人是 仁者,托尔斯泰集智者与仁者于一身那么痛苦将 是双倍的托尔斯泰凭着犀利的目光,看透了暴政 、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 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 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 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 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就此我们读到的 是一颗伟大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