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斗彩粉彩的区别.doc
9页五彩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以低温色料描绘图案纹样,然后经第二次入窑烧成,最主要特点是有绚丽的色彩关于五彩所用色彩,清《南窑笔记》云:“彩色 有矾红,用皂矾炼者,以陈为佳;黄色用石末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用铅粉、 石末入铜花为绿色;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翠色则以京翠为上,广翠次之 ”这些颜料是含有铁、钻、铜、锰、锑等矿物元素着色剂的低温色料五彩是 将这些颜色巧妙搭配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色料是成就五彩的基本条件明嘉靖明嘉靖 彩云彩云鹤纹鹤纹罐罐高 19.3cm,口径 13.2cm,足径 11cm罐直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其通体以青花加红、黄、绿彩装饰,颈部绘如意头纹 6 组,肩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罐身绘云鹤穿花及八宝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五彩云鹤纹罐色彩浓艳,画迹工整,是典型的官窑作品主题纹饰以云鹤为主,充满神秘的道教色彩,反映出当时皇宫中崇尚道教之风斗彩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 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 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南窑 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 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 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明成化斗彩明成化斗彩鸡鸡缸杯缸杯高 3.4cm,口径 8.3cm,足径 4.3cm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
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粉彩粉彩是景德镇窑在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鉴珐琅彩的制作方法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 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 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 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高温烧烤而 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清雍正粉彩桃花清雍正粉彩桃花纹纹直直颈颈瓶瓶高 37.6cm,口径 4.1cm,足径 11.6cm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外撇通体白釉,粉彩装饰外壁绘桃树一株,蔓遍器身,花蕾欲放,鲜花婀娜,绿叶青翠,彩蝶飞舞其间胭脂红彩描绘的花朵颜色深浅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从花心到花瓣边沿红色渐趋浅淡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绘画精细入微,图案逼真,是一件颇能代表雍正粉彩瓷器烧造水平的佳作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绘为主,其胎体薄轻,釉面纯净,温润似玉,可充分衬托出粉彩之娇丽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若迎光透视,另一面的图案清晰可见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