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F农用地分等定级推荐因素因子、分级及权重.doc
19页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附录F(标准的附录)农用地分等定级推荐因素因子分级及权重F1 总则F1.1 本附录所确定的13个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是指对农用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农用地质量构成因子F1.2 由于不同地区生态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各评价指标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本附录在总结了各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实践经验、征求专家意见和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选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分级处理,赋予了权重F1.3 各地在使用本附录时,需要建立模型对其进行验证必要时,适当补充参选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调整权重验证和调整结果上报到农用地分等定级任务下达部门,经批准后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任务书中予以明确F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数据采集来源F2.1 基本要求F2.1.1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以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F2.1.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应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料数据,如乡级或县级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地形图、水利资料等无论是利用已有资料,还是野外实地调查,评价指标都要落实到分等单元上,并填表注记。
F2.1.3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方法和规程参照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它资源调查的技术规程F2.1.4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调查内容应逐项记录在《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调查表》(见附件F1)上各县可参照附件F1中的表格,绘制适合本地情况的《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调查表》F2.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F2.2.1 有效土层厚度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层厚度是山地丘陵区土壤的土种划分标准因此,可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土层厚度数据F2.2.2 表层土壤质地可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上获得表层土壤质地信息也可以野外实地调查F2.2.3 剖面构型剖面构型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用来区分平原土壤的土种类型的依据因此,可以从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乡级或县级土种类型图种获得剖面构型信息或通过挖野外剖面和打土钻的方式实地调查获得信息F2.2.4 盐渍化程度 盐渍化程度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区分盐渍土土种的分类标准因此,盐渍化程度的调查,可以利用土壤普查成果乡级或县级土壤图F2.2.5 土壤污染状况虽然目前一般还没有土壤污染的调查成果,土壤污染的调查测定方法也比较困难,调查方法一般要到实地调查访问。
F2.2.6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重要内容,因此,耕地有机质含量的调查完全可以利用乡级或县级土壤普查成果图但10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通过野外典型调查和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对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进行校对F2.2.7 土壤酸碱度(PH值)土壤酸碱度调查方法可以利用土壤普查成果,也可以野外实地用袖珍便携式PH值计测定F2.2.8 障碍层次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白浆层的厚度和深度是区分白浆土土种的分类标准,砂浆层的厚度和深度是区分潮土和砂浆黑土土种的分类标准,粘磐层的厚度和深度是区分黄棕壤与黄褐土土种的分类标准,铁磐层的厚度和深度是红壤、黄壤、赤红壤与砖红壤等土类划分土种的分类标准因此,这些障碍层的信息可以利用土壤普查成果乡级或县级土壤图以及土种志获得F2.2.9 排水条件由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可以获得一些土壤排水条件的信息,如沼泽土必然有季节积水现象,草甸土和湿潮土一般排水不良排水条件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F2.2.10 地形坡度地形坡度的调查方法之一是到野外用罗盘实地量测利用地形图坡度尺方法初步划定耕地所处的地形坡度,再通过横断面实地踏勘法,校正耕地的地形坡度也是一种方法。
F2.2.11 灌溉保证率除了可以从乡级或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获取水田、望天田、旱地和菜地的灌溉保证率信息外,对于水浇地的灌溉保证率可以利用实地调查与水利资料图件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水浇地灌溉保证率F2.2.12 地表岩石露头状况无论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还是土地利用现状详查,都没有进行地表岩石露头度的调查但是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可以间接获得一些信息,如四川、贵州的“碗碗田”因此,地表岩石露头状况调查方法主要是到野外实地估测F2.2.13 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调查可利用水利部门资料或实地调查访问F3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F3.1 有效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共分为5个等级有效土层厚度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效土层厚度>150cm,2级,有效土层厚度100~150cm,3级,有效土层厚度60~100cm,4级,有效土层厚度30~60cm,5级,有效土层厚度<30cmF3.2 表层土壤质地 表层土壤质地一般指耕层土壤的质地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和砾质土4个级别: 1级,壤土,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砂壤、轻壤和中壤;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壤土。
2级,粘土,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粘土和重壤;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粘土 3级,砂土,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紧砂土和松砂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砂土 4级,砾质土,即按体积计,直径大于3-1mm的砾石等粗碎屑含量大于10%;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强石质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多砾质土F3.3 剖面构型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次序,包括: 均质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到100cm深度土壤质地基本均一,或其它质地的土层的连续厚度<15cm,或这些土层的累加厚度<40cm;分为通体壤、通体沙、通体粘,以及通体砾4种类型; 夹层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20∽30cm至60∽70cm深度内,夹有厚度15∽30cm的与上下层土壤质地明显不同的质地土层;续分为: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砂/壤4种类型 体(垫)层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20∽30cm以下出现厚度>40cm的不同质地的土层;续分为:砂/粘/粘、粘/砂/砂、壤/粘/粘、壤/砂/砂4种类型F3.4 盐渍化程度 土壤盐渍化程度分为:无,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4个区间,分级界线下含上不含: 1级,无盐化: 土壤无盐化,作物没有因盐渍化引起的缺苗断垄现象,表层土壤含盐量<0.1%(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0.3%(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2级,轻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2-3成,表层土壤含盐量0.1∽0.3%(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0.4%(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0.3∽0.5% (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3级,中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3-5成,表层土壤含盐量0.3∽0.5%(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4∽0.6%(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0.5∽0.7% (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4级,重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5成,表层土壤含盐量≥0.5% (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6%(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0.7% (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F3.5 土壤污染状况目前,在工业发达地区,由于污灌已经造成局部土地污染无疑,土壤污染会造成的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甚至造成农产品不能食用虽然目前一般还没有土壤污染的调查成果,土壤污染的调查测定方法也比较困难,调查方法一般要到实地调查访问F3.6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6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 2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3.0, 3级,土壤有机质含量3.0~2.0, 4级,土壤有机质含量2.0~1.0, 5级,土壤有机质含量0.6~1.0, 6级,土壤有机质含量<0.6F3.7 土壤酸碱度(PH值) 土壤pH值按照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土壤pH值6.0~7.9; 2级,土壤pH值5.5~6.0,7.9~8.5; 3级,土壤pH值5.0~5.5, 8.5~9.0; 4级,土壤pH值4.5~5.0; 5级,土壤pH值<4.5, 9.0~9.5; 6级,土壤pH值≥9.5F3.8 障碍层次土壤障碍层指在耕层以下出现白浆层、石灰姜石层、粘土磐和铁磐等阻碍耕系伸展或影响水分渗透的层次。
根据其距地表的距离分为3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1级,60-90cm;2级,30-60cm;3级, <30cm如果这些障碍层次在距地表≥90cm处出现,则不算作障碍层次F3.9 排水条件排水条件是指受地形和排水体系共同影响的雨后地表积水情况,分为4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1级:有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沟道(包括抽排),无洪涝灾害2级:排水体系(包括抽排)基本健全,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涝发生(田面积水1~2天);3级: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洪涝发生(田面积水2~3天);4级:无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年份在大雨后发生洪涝(田面积水≥3天)F3.10 地形坡度水田、水浇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均作为平地处理只对旱地进行坡度分级坡度分为6个级别,坡度值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1级,地形坡度<2°,梯田按<2°坡耕地对待2级,地形坡度2°~5°,3级,地形坡度5°~8°,4级,地形坡度8°~15°,5级,地形坡度15°~25°,6级,地形坡度≥25°F3.11 灌溉保证率灌溉保证率分为4个级别:1级,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2级,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关键需水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3级,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浇地;4级,无灌溉条件,包括旱地与望天田。
F3.12 地表岩石露头状况 地表岩石露头是指基岩出露地面,干扰耕作根据对耕作的干扰程度可分为1级、2级、3级、4级共4个级别,岩石露头值下含上不含 1级,岩石露头<2%,不影响耕作; 2级,岩石露头2%~10%,露头之间的间距35~100米,已影响耕作;3级,岩石露头10%~25%,露头之间的间距10~35米,能进行非机械化耕作; 4级,岩石露头≥25%,露头之间的间距3.5~10米,进行非机械化耕作F3.13 灌溉水源 1级:用地表水灌溉, 2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 3级:用深层地下水灌溉F4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F4.1 基本要求F4.1.1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分值是指根据某项诊断指标的级别确定的对于农用地质量而言的分数,其值越大,说明该农用地在这方面的质量越好;其值越小,说明该农用地在这方面的质量越差F4.1.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权重是指各项诊断指标对农用地质量影响的大小,权重越大,说明该性质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越大,权重越小,说明该性质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越小F4.1.2 中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其农用地分等的评价指标、指标分级、指标分值和指标权重也肯定有差异。
因此,根据自然条件对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