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体运动生理学资料.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2798628
  • 上传时间:2018-06-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2.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揭示规律及机制、 阐明阐明生理学原理、指导导运动锻炼、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增强,延缓缓,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运动生理学研究水平:运动生理学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当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当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 最大摄氧量研究:最大摄氧量研究:a,传统的方法直接,但过程复杂;间接的方法简易、经济快速(自动) b 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正相关 c 目前最大摄氧量能力研究 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氧债学说的再认识氧债学说的再认识:传统认识—剧烈运动—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产乳,形成—运动后恢 复期—较高耗氧—氧化乳—偿还氧债;新的研究表明:人体从事短、大、力竭、恢复早, 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而耗、恢复、安静水平;从事长时间、力竭运动中、血乳酸、峰、 随后逐渐降,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水平,而此时耗氧高于安水平,表明乳酸与运动后的氧 耗不成线性关系,证明不正确,提出了概念个体乳酸阈研究:个体乳酸阈研究:亚极限运动时,缺氧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一些运动生理专家 提出用乳酸阈代替无氧阈概念。

      由于血乳酸拐点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据运动时运动后血 乳酸的 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称之为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研究:运动性疲劳研究:1880 莫索,开始研究人类疲劳,运动性疲劳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 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两方面;疲劳产生的机制认识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 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 子或离子水平运动对自由代谢基的影响运动对自由代谢基的影响:1956harman 提出自由基学说,是生物体代谢的副产物,极为 活泼,攻击所以的细胞成分;运动时新陈代谢旺盛产生大量自由基,对人体的机能和运动 能力有较大影响对自由基的研究将越来越广泛、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结构和代谢的影响: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结构和代谢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激烈运动后产生的肌肉酸痛与 肌肉损伤和肌纤维结构变化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骨骼肌结构和功能变化与骨骼肌蛋白 代谢有关,激烈运动可加强骨骼肌蛋白解聚或降解关于肌纤维类型研究:关于肌纤维类型研究:该方面研究主要是深入研究快慢肌纤维的机能与代谢特征;运动对 类型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参与程度及类型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

      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975 年德国学者应用超声心动图于研究中,提高到新阶段; 1984 年发现心纳素,该边对心脏的传统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是内分泌 器官目前,运动与心脏内分泌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运动与控制体重运动与控制体重:主要涉及;引起肥胖的机理、评价肥胖的方法、运动减肥的机理与方法 运动与免疫机能:运动与免疫机能:安静是运与非员的免疫机能没有显著差异;适当、中等、大(越大,时)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5)微观、宏观更、方法日创、应用研究受、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第一章第一章 1 动作电位特点动作电位特点: a “全或无”现象;b 不衰减性传导; c 脉冲式 2 神经神经—肌肉的传递过程肌肉的传递过程;1 ,2,3,4 3 肌纤维的兴奋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收缩耦联过程1 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 肌质网对钙离子 的再回收 4 运动中影响爆发力大小的因素运动中影响爆发力大小的因素:1 质量或体重 2 加速度 3 运动距离和时间 5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静息电位产生原理:离子学说解释。

      1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2 选择性 6 骨骼肌肌纤维收缩原理;骨骼肌肌纤维收缩原理;1 兴奋-收缩耦联 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 收缩的肌肉舒张 7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纳离子在细胞外,安静时,刺激时,去极化,反极化 8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如何传导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如何传导:有髓与无髓,局部电流流动与跳跃式传导 9 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各自的生理学特点: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肌肉收缩分四种形式向心,等长,等动,离心 10 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大的原因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大的原因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张力大小取决于收缩形式与速度,速度相同时----- 1 牵张反射;收缩时弹性成分被拉长产生阻力;可收缩成分产生最大阻 2 向心时,一部分张力用于负荷前,先充分拉开弹性成分而后作用于外界负荷,一部 分克服弹性阻力,实际表现的张力小于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11 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应用及意义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应用及意义1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整体情况下,一个人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与体重有关,体重越 大,也大;绝对力量被体重相除即该人的相对力量,每公斤体重的力量,相对力量更好的 评价运动院的力量素质2 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爆发力—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训练时发展哪项爆发力与运动项目要求的素质有关1 短跑、跳跃项目运动员要保持较轻体重,提高肌肉相对力量,又要通过训练提 高肌肉的收缩速度;2 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相扑等,应增加肌肉体积, 提高绝对爆发力,加速度的下降不应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应是加速度与绝对爆发力有机 结合达到最佳运动能力 12 不同类型肌纤维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不同类型肌纤维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1 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a 快肌纤维直径比,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比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较丰富,肌红蛋白多,导致慢肌纤维程红色,含较多线粒体,且较大 b 神经支配上, 慢肌纤维由较小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细,传导速度慢,一般 2-8 米/秒;而快肌纤维- -----------8-40 2 生理学特征: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与收缩力量;抗疲劳能力 3 代谢特征:a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苹果脱、琥珀氢)活性明显高于,氧化场所的线 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含量也比多;快肌纤维相反,而与无氧代谢有关酶活性高于慢, 无氧代谢能力较慢----高 13 不同项目运动员不同项目运动员 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特点。

      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特点 1 一般人中肌纤维百分比分布范围很大,如一般男女上下肢肌肉慢肌纤维百分比为 40- 60%,但个体中慢肌百分比最低为 24%,最高为 74.2% 2 研究发现,运动员肌纤维组成有项目特点:a 时间短,强度大项目b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c 速度耐力运动员(中跑、自行车)肌肉中快慢肌比例相当 14 运动时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如何被动员的运动时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如何被动员的 1 运动时运动单位的动员有选择性,与运动强度有关,运动中不同类型肌纤维产与工作 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较低强度运动时慢肌先被动员,而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 中,快肌首先被动员2 运动中,不同强度的练习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如果、 、 、 、 15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是否能导致转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至少从两方面对其有较大影响 1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a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b 速度、爆发力训练 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2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地训练的适应也表现在肌肉中有关酶活性有选择性的增强a 长跑运动员肌肉中,与氧化供能有关的的 SDH 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 LDH 及 PHOSP 活性最低;短跑运动员相反;中跑运动员居短跑和长跑之间。

      16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 肌电:骨骼肌兴奋,肌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和扩布,发生电位变化,这种 肌电图:用适当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得到的图形 1 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神经和肌肉的传导速度可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是体育科研常用的电 生理指标方法是 2 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肌肉疲劳时机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可用肌电的肌电幅质和频谱评定骨骼肌的机能 状态 3 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收缩时,其肌电积分值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张力越 大肌电积分值越大 4 进行技术动作分析 运动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运动中的肌电记录下来然后据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 和肌电幅值,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诊断第二章第二章 血液血液 1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红、白、血小板; 血浆—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有水分、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 功能:1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 运输作用 3 调节作用 4 防御与保护作用2 血液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血液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1 血液中有数对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缓冲对) ,维持人体内酸碱度相对稳定。

      血浆中缓冲对有碳酸氢钠和碳酸;蛋白质钠盐和蛋白质;磷酸氢钠和膦酸二氢钠2 血液中缓冲对中以血浆碳酸和碳酸氢钠最重要,正常比例 1/20, 要保持该比例,需要通 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碳酸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碳酸氢钠的浓度,及代谢等方面的 配合作用,保持血浆 pH 的正常值 3 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1 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后数量增,短、强度大比;同样时,运动量大-分布2 对红细胞压积影响 全血容积比,增,但与训练水平有关,耐力优秀,无3 对红细胞流变性影响 依强、持时、水平;一次性极限强,滤过,悬浮 1 小时上 心脏、成绩、恢复 4 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运动对其影响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运动对其影响1 正常—分散—存在-流动血液,切应力-变,被动适应血流而相应改变减少阻力,表现: 变形能力,轴向集中和红细胞内胞浆流动2 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比值;内部粘度;红细胞膜弹性,受高渗血浆影响3 运动对其影响:运动时流变性依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差别 一次性极限强度运动也可引起-------无训练者不宜进行一次 5 长期运动对红细胞影响长期运动对红细胞影响1 数量影响:长时间,系统的训练尤其是耐力训练,安静时红细胞数不比一般人高,有 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安静时浓度和压积下降,因降低血粘度,减少循环阻力减轻心脏 负荷 2 流变性影响: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因为运动加快对衰 老细胞的淘汰,代以年轻的细胞,降低膜的刚性,增加弹性 6 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训练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训练1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低时(组织内) 分离; 也与二氧化碳分离和结合,不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吐故纳新由于 Hb 相对稳定,能敏感反映身体机能状态,训练中常用其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 预测运动能力 2Hb 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能力低与正常值,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 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Hb 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压积增多,粘滞性增加, 血流阻力加大和心脏负担加重,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一系列不适应和紊乱因此 应保持 Hb 在最适度、 3Hb 存在个体差异,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定运动员的 Hb 含量 第三章循环系统第三章循环系统 1 血液循环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功能: a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b 运输腺体分泌的激素,实现体液调节c 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稳定,实现血液防御机能 2 心肌细胞收缩特点心肌细胞收缩特点与骨骼肌一样,受刺激发生兴奋,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通过兴奋-收缩耦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