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pptx

44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49100480
  • 上传时间:2018-07-23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3.09MB
  • / 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第一节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小组动力分析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对小组工作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理论:Ø 需要理论 Ø 小组动力学理论 Ø 社会学习理论 Ø 镜中自我理论 Ø 交流分析理论需要理论需要定义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 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分类以起源分类以对象分类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创始人之一 1943年, 在《动机与人格》中系统 阐述需要层次论 1954年 ,他在《激励与个性》一 书中又补充了两个的需要 层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 后,增加了“求知需要”和“ 审美需要“ Ø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生存及延续种族所需 要 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 食、衣、住行的满足, 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

      Ø 安全需求(safety need)此需求主要在免于害怕、焦虑、混乱、紧 张、危机及威胁,使个体能在安全、稳定、 秩序下,获得依赖和保护Ø爱与归属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此需求主要在被接纳、爱护、关注、鼓励 及支持,避免孤独、陌生、寂寞、疏离,使个 体能成为团体中的一份子,与他人建立亲密的 关系例如:避免孤独、寂寞、陌生,并进而 成为团体的一份子,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Ø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此项需求分有两种,一为成熟需求,二为 威望需求前者指尊重自己,例如:相信自己 有能力、有自信、独立及胜任感后者则指需 要受人尊重,例如:有声望、有地位、受人注 意及受人赏识整体而言是指获取或维护个人 自尊心的一切需求Ø知识和理解需求(need to know)此需求又称为认知需求,旨在探讨、分析了 解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当遇到不理解的人、 事、物,有希望理解的需求),例如:充满好 奇心、了解和求知的冲动 Ø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此需求又称情意需求,指的是追求对称、系 统美感的经验,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使人 更富情趣、生动,例如:希望居住在环境幽雅 的住宅,幽雅舒适的生活。

      Ø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此需求意指完成个人目标、发挥潜能,充分成 长,最后趋向统整的个体例如:具接纳自 己、面对问题、自动自发的思考、富创造力、 幽默感、民主价值等特质的人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 若干个层次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要 ,其强度越弱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 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需要理论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1958年)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 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舒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 与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继承性连续性第三,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 性,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第四,关于“相容”舒茨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 阶段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情感型被动情感型需要理论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Ø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Ø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Ø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 系小组动力学小组动力学1.小组动力学的内容勒温(1890—1947) ,德裔美国心理学 家,拓朴心理学的 创始人,实验 社会 心理学的先驱,格 式塔心理学的后期 代表人,传播学的 奠基人之一团体动力学是如何产生的?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 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 团体动力学产生于40年代的美国 30年代前后,由于世界大战和与西方工业发展结伴而 行的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移民问 题、黑人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童教育等问题变得日 益尖锐,团体曾一度被看作是调节工厂和集体冲突的 关键,家庭和一些目的性社团则被认为是战争动乱之 后复兴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场域理论的诞生:勒温参加了一战争战场却远非人们的想 象,血与火的气氛,惨不忍睹的事实,都会深 深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许多事物的性质在战 场上都全然改观了,一切价值在战争中都具有 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有感于此,勒温于1917年 写就了一篇论文──《战场景象》,勒温的心 理学由此诞生了在战场上,人性和良心要重新定义,人的 个性和个人的善恶都不起作用了,每个人 都随着他所属的集团而被定性: 是敌方的,便是坏的;是己方的,便是好 的。

      个人的性格和品行都被这简单的好与 坏所取代这种体验和对这种体验的思考 ,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和他的团体动力学 他描述了一个人从后方安全处所来到前方 生死关头时,环境及其意义的改变在这里 产生了“生活空间”这一概念,为他以后 的拓扑心理学学说打下了基础;他阐述了 情景或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人的心理 事件和行为意义的观点,这就是他的场论 的雏形动力性研究是团体动力学的最基本的特 征小组动力学研究内容:小组的形成、维 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 个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 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 等等勒温始终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 ,应该把小组的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 研究 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的研究、小组凝聚 力、小组规范 2.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Ø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Ø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Ø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社会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1925-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 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 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 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 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 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 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 拉很强调观察学习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习得性,及教育和环境的重要 性 社会学习理论的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学习与模仿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过程 (2)替代强化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 的,这种强化被称作替代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4)交互决定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 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等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 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Ø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 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Ø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Ø班杜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 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镜中自我理论1.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 代表人物:库利(Cooley)(1864-1929) 美国社会学家和 社会心理学家, 美国传播学研究 的先驱。

      他出生 于美国密西根州 安娜堡市,因患 癌症逝世 与自我发展相关的三个主要观点: (1)人与社会的关系 ü 反对将人与社会对立或割裂开来 ü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 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2)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 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 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镜中我:  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三个阶段:感觉阶段、定义阶段和自我反应阶 段 1、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别 人真的看到我这些什么,而是我以为他看到的 2、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什么后会有什么想 法这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 为他有的想法 3、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  (3)首属小组(初级群体) l库利首次正式提出首属小组的概念l首属小组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 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镜中自我理论2.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l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 和发展的有机体l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 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建立 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l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 及的观点交流分析理论1.交流分析理论内容交流分析理论是有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Berne)1959年创立的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交流分析理论就是用于检查“我对于你做了什么,你反过来对我做了什么”一类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了解在我们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交流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1)关于自我状态 (2)沟通形态 (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关于自我状态人格结构中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教导的”、“权威的”“成人状态”:“理性的”、“逻辑的”“儿童状态”:“情绪的”、“冲动的”、“自发的” ,常常是凭感觉沟通形态三种交流的形态: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 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交叉型也叫交错性交流,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 ,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 交流方式人生的基本态度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放弃自我,顺从他人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

      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我好-你不好”型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 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 抗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 立我好-你也好”型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 不适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交流分析理论2.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l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 ,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 模式的小组工作 l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 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 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的与他人沟通 l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 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 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l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 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 的生活态度,最重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