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仕女图赏析(一).ppt
16页中国古代仕女图赏析 中国古代仕女图,是中国画中人物画的重要组成 部分涉及历代仕女的形态、着装、头饰,部分绘画 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各种生活用具,以及铜镜的摆放 、瓷器的类型、漆器的使用、玉器的配饰等等,对于 收藏眼力的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展示了古 代大师们高超的绘画造诣仕女图色彩丰富,笔法精 湛,全部为无水印高清大图,本文收录了楚汉至明清 的珍品,我们可以用今人的眼光欣赏古人的艺术,也 可以与古人的灵魂一起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丰富悠久、 璀璨夺目的文化一)【龙凤人物图 】 佚名 帛画墨笔设色 纵31.2厘米 横2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此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面主要位置绘一侧身而立的细腰女子,身着长袍 、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龙一风凤鸟头上昂,振翼奋爪,尾翻飞,呈奋起状龙则 双足曲伸,身体蜿曲,势若扶摇直上据考证,画中的仕女为墓主人形象,帛画无疑是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 “灵魂升天”的铭旌此画造型简洁生动,比例匀称,仅以墨线钩勒,用笔流畅挺拔线描纹饰都经过精心 处理,线之曲直配合得当,用色讲究,画面协调而富装饰意味列女古贤图 】 佚名 屏风漆画 纵20厘米 横40厘米 山西省博 物馆及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漆屏风画始于周代,兴盛于汉、魏、六朝,是封建上层社会享用的奢侈 品。
出土于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的屏风画共五块,内容主要是表现帝王 、将相、列女、孝子,以及高人逸士的故事这里选录两幅画面人物造型 上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技法上采用色彩渲染及铁线描手法,富有节奏 感及形体质感为我国首次发现,填补了北魏前期北朝绘画的空白,具有十 分重要的价值 【须达拿施舍子女图 】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德)柏林印度 美术馆藏 此画面画的是《太子须达拿经》中的故事叶波国太子须达拿,乐善好施 因将国王的爱象施予婆罗门,被国王驱逐出国途中有婆罗门乞马、乞车、 乞衣服,太子即与之又有一婆罗门来乞其子女作奴仆,太子即以子女交给婆 罗门后婆罗门牵子女长街出卖,被国王买入宫廷,才得知太子下落画面表 现的正是施舍子女的一幕,以细劲圆润的线条及对比强烈的色块来表现正邪人 物,将婆罗门之凶恶、太子之仁善及幼儿惊恐之态,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此 画是德国人从克孜尔石窟第38窟盗去的壁画精品之一女史箴图】 顾恺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 藏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无锡)人工诗赋、 书法,尤精绘画。
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传世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 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摹拓妙法》,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图系作者根 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画的,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画面主要描写古 代宫廷仕女的节仪行为,宣扬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全图按题材划分,共12段,现存9段,均各有箴 文每段都相对独立,但又通过题款及人物服饰的处理等手法,使段与段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形成散而不乱、疏密得当的有机整体图中人物神态宛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符合封建箴文内容 线条匀细而流动,如“春蚕吐丝”,富有韵律之美,设色典丽秀润,全画呈现出“春云浮空、流 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此画为宋代绘画摹本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 勇从圆明园盗出携往国外女史箴图2女史箴图3女史箴图4女史箴图5女史箴图6【列女图】 顾恺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列女仁智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 ,现存10段,共28人。
每段都有人名和颂辞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此图不但铁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 ,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秀丽流畅的游丝描有别;而且特别强调晕染,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女子 眉毛多染朱色此卷无款,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见的是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难能可贵与《洛神赋 图》比较,此卷更显顾氏风范烈女图2烈女图3烈女图4烈女图5烈女图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