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doc
7页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 常温下,心脏停搏3秒时病人就感到头晕;10秒即出现昏厥;30~40秒后瞳孔散大;60秒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应当在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据统计,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则病人的生存率达43%BLS和ALS开始的时间与病人存活率的关系见下表开始BLS时间(min)开始ALS时间(min)存活率(%)< 4< 48~ 128~ 12> 12 < 816< 16> 16> 164310600一、《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 (1)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2)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5)避免过度通气二、新“生存链”的五个环节 2010年AHA CPR-ECC指南更新的流程,在原“生存链”的基础上新增了第五个环节,即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救治以及心脏骤停后的救治(见图1)这个变化更加强调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只是CPR复杂的临床病理过程和救治的开始,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化进行救治的重要性 (1)早期识别求救:施救者发现患者突然倒地,快速检查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叹息样呼吸),首先立即拨打急救,大声求救,启动急救反应(EMS)系统,要求取带除颤器(AED)2)早期CPR:只有1名现场施救者时,先拨打急救后立即CPR;2名以上,1人打求救,1人即开始CPR,首先作30次单纯CPR(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后周而复始CPR(按压/通气比30:2,5组/2min),直至ROSC或复苏无效3)早期电除颤:取来除颤器,立即分析心律如需要电除颤,即给电击1次(双相波200J,单相波360J),随后作CPR 2min,再评价除颤后心律,判断是否再行除颤4)早期救治:尽快建立人工气道、液体通道、使用复苏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高级生命支持方法。
5)心脏骤停后救治:患者ROSC后只是心脏骤停后救治的开始,若能提高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完好,需要多专科领域的综合性救治,包括亚低温治疗和针对导致心脏骤停病因的治疗,这个环节相对需要较长的时间三、简化的成人BLS流程2010年指南最新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中“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流程更改为“C-A-B”,并将2005年指南中判定呼吸采用的“看、听、感觉”方法从流程中删除强调发现无呼吸或不正常呼吸的心脏骤停成人患者,应立即启动EMS系统,马上做单纯CPR,而不再需要先行开放气道、给2次人工通气等较耗费时间的系列动作,这一改变的重要意义是为了缩短开始CPR的时间,使患者更快得到人工循环的支持对普通公众或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只要求简单判断患者有无呼吸,进行求救,随后只做周而复始的单纯CPR,实际这个流程更容易做到,EMS调度员也可通过对现场施救者进行操作要领的指导,只要求完成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压即可,如果是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应该按30:2的按压/通气比完成CPR简化的成人BLS流程如图2所示(非专业人员) 四、医务人员的BLS流程 对专业医务人员BLS的要求是完成高质量CPR。
新指南将原按压频率约100次/min更改为不少于100次/min,推荐成人按压幅度由4-5 cm改为至少5cm,强调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回弹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多过快通气还提出加强团队协作,常在复苏开始时可能只有一位医务人员,他/她应立即请求团队其他成员到达,当多个急救人员到场时,要尽快委派每个成员任务角色,按复苏任务由团队共同完成新流程要求急救人员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或不正常呼吸,立即启动EMS系统,要求带除颤器,请求其他急救人员参加不再先行人工通气2次,立即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s,如无脉搏或检查不清者均开始30:2循环式CPR,直至可以除颤如有脉搏者,随即按每隔5-6s通气1次,每隔2 min 复查脉搏取来除颤器即行心律分析,需除颤者即予1次电击,除颤后立即作30:2 CPR 2 min,再检查除颤后心律,需除颤可再行电击对心电分析不需除颤者,再行CPR 2 min,每隔2 min 复查脉搏,直至高级生命支持开始,或病人转离医务人员BLS流程如下图: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启动急救系统,获取除颤仪和抢救车有脉搏l 每5-6 S给1次呼吸l 每2 min 检查1次脉搏检查脉搏:是否10S内明确摸到了脉搏无脉搏开始30次按压与2次呼吸的循环除颤仪到达检查节律是否有除颤指征无有立即继续进行2分钟CPR,每2分钟检查一次节律,继续CPR直至ALS人员到达或患者开始有活动出现给1次除颤,然后立即继续进行2分钟CPR五、成人、 儿童和婴儿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元素比较初级心肺复苏操作流程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将病人脱离危险环境。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5秒以上10秒以下)5、松解衣领及裤带,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颏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EC”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现场心肺复苏有效和终止的指征 1、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 (1)瞳孔:若瞳孔由大变小,复苏有效;反之,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说明复苏失败。
(2)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复苏有效;变为灰白或陶土色,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次按压可摸到1次搏动;如停止按压,脉搏仍跳动,说明心跳恢复;若停止按压,搏动消失,应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4)意识: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并出现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少数患者开始出现手脚活动 (5)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呼吸,复苏有效,但呼吸仍微弱者应继续口对口人工呼吸 2、心肺复苏终止的指标 心肺复苏30min以上,确定以下指征,可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1)脑死亡:① 深度昏迷,对疼痛刺激无任何反应;② 自主呼吸持续停止;③ 瞳孔散大固定;④ 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包括头眼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 吞咽反射、睫毛反射消失2)无心跳和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