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探究.docx
13页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探究 陆宗武【摘 要】壮族山歌与歌圩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是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同胞几乎每个月份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歌圩就是传统节日的主旋律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歌圩经过历史的积淀,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该地区人们文化母体中的基因核心通过探究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挖掘其功能意义与价值,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需要Key】桂西南;歌圩;山歌;流变:J642.2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9)27-0007-04壮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在秦汉时期,“骆越”“西瓯”等越人支系就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先民壮族多数与各民族杂居,风俗习惯和土语方言比较复杂,所以造就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壮族山歌广西壮语方言以右江、邕江为界,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类,邕宁、武鸣壮话是北壮的代表,龙州、大新地方土语是南壮的代表桂西南地区是壮族人口密集地,壮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87%以上,也是南壮与北壮交汇地所以,该地区富集了广西各地壮族山歌曲调,成为壮族山歌种类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区域,该地区也是促成歌圩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桂西南地区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类型的歌圩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宁明花山骆越祭祀、田阳敢壮山布洛陀祭祀,以及大新、天等的侬峒节等活动这些歌圩活动涵盖面广,沿袭壮族历代歌圩活动真实内涵,几乎囊括了当地所有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地方民间活动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也需要融入现代元素一、歌圩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功能(一)壮族歌圩起源与宗教桂西南地区,尤其是左江流域,歌圩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壮族先民部落处于联盟与雏形国家逐渐形成的社会阶段时,就已经形成祭神集体活动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圩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就对自然界的水、火、木、土等进行神话,把某些自然物升华为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神,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腾崇拜壮族同胞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传唱山歌的形式祭拜神灵,从而“获得有关民族历史、生产生活和伦理道德等知识”通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歌圩在壮族地区成为家族、社会的凝聚力和象征山歌与歌圩相辅相成,歌圩与山歌流变的种类、来源,以及歌圩的名称跟壮族同胞崇拜图腾、神话、传说故事相关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理解认知有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性,才产生了以万物灵念为核心的自然崇拜。
在神话体系的基础上,壮族地区由越巫师发展产生了以祈祷神灵禳灾祈福的“麽教”形式,麽唱是喃颂经诗、通神祈禳,在古代,其具有祭祀、祈福、社交等功能和意义,尤其是当代“三月三”歌圩,其前身就是古时候壮族先民的“祀节”这些节日都是以吟诵类型的山歌来庆祝,人们对各种自然物神秘的畏惧和崇敬,在麽教、巫教、师教的带领下,只有以山歌的形式才能与神灵对话,可见壮族山歌在古代曾经是神圣的,这也是当代壮族同胞对山歌的人爱与崇拜所在二)桂西南当代壮族歌圩的特征现代壮族歌圩,已经是从过去单一的带有祭祀性色彩的活动,变成越来越丰富的综合性的民族文化活动特别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誉为壮族盛大的“官方歌圩”活动,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的前身就是当地的“歌圩”,民歌艺术节就是把过去传统的民间组织歌圩活动,转化为政府、企业团体主导的国际化综合性活动歌圩文化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从2012年开始,国家民委把三月三传统歌圩列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各种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府、社会团体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民间组织的传统歌圩进行正面引导,歌圩文化得到挖掘与保护。
当代壮族歌圩,已经是从古代单一的祭祀,演变成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壮族传统歌圩文化中的许多山歌內容,是构成和传播本民族经典文献的重要途径歌圩活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壮民族文化与各民族融合的文化基因,在各种大型的歌圩活动里,除了祭祀、山歌擂台赛、商品交流外,民俗学术论坛、民族艺术展示、民族手工制作、食品工艺、民族体育竞技等逐渐成为歌圩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山歌尤如壮族人的精神粮食,歌圩文化早已根植于壮族同胞基因里《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越巫立越祝词,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在壮族地区,“歌仙”在古代是巫婆或巫师,实际也是与神对话的领头明清时期的《麽经》抄本,从当代搜集到的几十种手抄本里,都是以传统山歌的韵律特征对各种道、儒、佛进行记录,所以说“凡是壮族人聚居地,就常有歌圩的盛会”是真实的写照歌圩文化是壮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自然载体,是壮族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代表壮族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清代李调元《南粤笔记》记载了越人的歌唱艺术在先秦已经广泛流传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了越人崇拜山洞并祭祀,从而出现了流传至今的“欢夏娃”,即“娃婆歌”壮族歌圩的功能意义,经过千百年的流变,由过去单一的祭祀,逐步上升为壮族民族民间艺术、文学的宝库。
山歌对唱也不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简单的谈情说爱,而是与各类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传承与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功能与观念的改变,山歌的娱乐性和原有的社会功能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过去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歌圩,逐渐被各种带有商业性、旅游性的活动取代2006年5月,壮族歌圩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各地壮族歌圩举办地的组委会以抢救民族文化为目的,把举办歌圩的主题,从过去的娱乐性朝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发展二、桂西南地区主要传统歌圩发展现状壮族的歌圩名目繁多,由过去具有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和祭祀活动,逐步转化为商业、艺术、学术性活动的歌圩由于现代歌圩已经是壮族目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片,成为促进地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所以,许多市、县及乡镇原来民间组织的歌圩活动逐步转化为由政府、企业等主導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节歌圩的意义还是与祭祀壮族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关,现阶段自发形成的纯属男欢女爱的歌圩几乎消失,具有影响力的歌圩活动大部分与壮族祭祀仪式有关蚂拐节(壮Beijgoepgveq),又称蛙节,是壮族歌圩重要活动之一,现主要流行于红水河流域以及左、右江流域,一般在正月到开春时期举行活动。
蚂拐节实质上是氏族部落祭祀蛙图腾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在左江流域,以花山为代表的岩画,古代骆越先民描绘的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与蚂拐形状、神态极为吻合,根据考古学界推测,蚂拐是壮族神话里吉祥物的化身,在古代,祭祀蚂拐活动在左、右江流域是盛行的,壮族人与神的对话方式就是演唱山歌蚂拐节是壮族地区“那”文化的一部分,壮族人认为,有蚂拐的地方都适宜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有蚂拐的地方就是鱼米之乡由此可见,左、右江流域的壮族先民,崇拜蚂拐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来年获得好收成在过去,壮族地区每逢旧历正月到开春时节,男女青年在长老的主持下,汇集田野,葬青蛙,然后自由双双对歌,预祝一年风调雨顺,交流各人一年的运势,这种祭祀活动就是今天歌圩的雏形每年三月三,传统骆越祭祀活动,仍延续祭祀蚂拐的道教仪式,也是属于传统歌圩活动之一蚂拐节活动分为找蚂拐、祭蚂拐、葬蚂拐等几个环节不论是活动中的宗教祭祀部分,还是山歌表演部分,内容大多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代变迁,古代蚂拐节由“拜神”逐步过渡到当代“娱人”活动侬峒节(壮Noengzdongh),又称弄峒节、隆峒节、陇峒节,是崇左市大新、龙州、天等一带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祈福、禳灾之意。
侬峒节壮语意为“下到田峒去”,多数在正月十一至七月二十二期间举办节日里,每家每户都准备丰盛的佳肴邀约亲友到家里聚餐,组织山歌对唱活动,与崇左市的江州区歌坡节相似在桂南地区,有的地方不认为侬峒节是节日,而是各自族群、村屯定期举办的祭祀天神活动侬峒节主要是通过做法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与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举办行斋道教活动类似,与壮族其他有固定时间、时令的传统节日有所不同侬峒节的另外一层含义是通过活动慰劳亲人,调和、加深邻里关系,维系亲友情谊侬峒节流传历史比较久远,其仪式性质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当今其活动的宗教信仰和神圣复杂性依然保留,民族团结纽带特征、民俗文化传承特征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已占主导地位稻香节(壮Gaeujngiemh),是广西崇左南部一带对歌圩的又一说法,组织活动和节日性质跟侬峒节相似举办活动时间比较固定,是壮族同胞特定的一种节日,来源于“那”文化,所有对歌活动跟田间劳动、庆贺丰收有关上洞节(壮Hwnjgamj)与侬峒节大同小异,是当今天等县举办的霜降节的前身主要流传于天等、龙州及桂西部分地区,举办活动的时间一般是每年三月中旬活动内容有祭祀、情歌对唱、抢花炮、耕种比赛等相传,过去壮族青年男女每到节日就集中到岩洞前尽情歌唱,要连唱三天三夜。
现在群众自发组织山歌对唱的传统习俗已经很少有了,而逐步由村民择日组织的唱祭歌、拜祖公,祈求平安的活动所取代田阳敢壮山、天等县向都镇郊北一里地的琅山,都是过去上洞节的文化遗址三、左江流域山歌种类与曲调特点左江流域地属桂西南地区,山歌种类丰富,流传广泛,表现形式淳朴自然,乡土气息浓厚,是桂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山歌种类左江流域山歌结构短小,歌调旋律优美委婉,腔调细腻,韵味极为和谐,题材广泛,深受群众喜爱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的体裁多达几十种,但以唱腔特点及曲调流传于整个桂西南地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娇莲调”山歌“娇莲调”山歌又称“娇容调”“丁星调”,是根据山歌归韵而得名该调流行于崇左市江州区和扶绥县等地,其中,柳桥、渠梨、东门、濑湍比较有代表性,歌手多数使用壮话演唱,现代年轻人由于受汉语影响,已经有少部分人使用地方白话演唱歌词采用七言四句,押脚韵为主,腰脚韵极少使用旋律比较平缓,抒情悠扬,多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徵调式娇莲调在崇左市江州区、左州、濑湍等乡镇,以二声部形式演唱比较常见但根据田野调查,在该地区能够利用二声部演唱、年龄在70岁以上的、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纯属通过祖辈传唱学会的歌手已经没有了。
娇莲调山歌由于曲调高亢,旋律优美细腻,便于抒发感情,深得民众喜爱,所以该曲调在壮族地区比较有名,其中电影《刘三姐》就有一段山歌对唱环节使用该曲调二)“诗蕾”和“诗三句”“诗蕾”和“诗三句”山歌流传于大新、天等、凭祥等地诗蕾”几乎覆盖整个左江流域境内,属于典型的二声部高腔山歌,被誉为壮族高腔山歌的“金字塔”当地山歌手演唱的最高音一般到音域组的小字三组的c3或d3,高声区使用比较靠前的头腔共鸣,有明显的假声成份,但仍不缺乏高亢透亮诗蕾”属于叙事性山歌,体裁自由奔放,根据表达需要而选择押韵,有时候句末押脚韵,有时又隔句押腰脚韵旋律跳跃较大,低音区浑厚洪亮,高音区的最高音不设声部,音区转换自然声部协调,两个声部近似于复调性质的旋律,声部多数安排在中声区,纯四度、纯五度居多根据调研发现,大新高腔山歌与云南八宝高腔山歌在调式、调性上有很大的相似度,当地歌手演唱本地的高腔山歌,在头腔发声技巧和润腔手法上也与云南八宝高腔山歌有很多共同点,甚至可以归类为同一种高腔山歌也不为过大新“诗三句”也称宝圩调,流行于宝圩、雷平一带,特点是每一首曲调是七言三句,这跟壮族传统山歌的“起承转合”不同,首句和末句押韵,大量使用赋比兴手法。
旋律平缓,乐句开头使用前依音,句末使用下滑音收声三)金龙调与明江调山歌明江调与金龙调山歌流行于左江流域南端,过去演唱带有天琴伴奏,有时候根据表达情感需要,加入脚铃,脚铃既是划分节奏节拍的辅助乐器,也是增加天琴弹奏与人声的协和程度。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