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第十章OPAC.ppt
43页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图书馆自动化,第十章 OPAC,目 录,§10.1 OPAC简介,,§10.2 OPAC的发展历史,,§10.3 OPAC系统的功能,,§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10.1 OPAC简介,1、OPAC即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是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电子目录查询服务,是用户检索和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2、OPAC是2O世纪7O年代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发的公共检索系统3、首批采用OPAC的图书馆是加拿大的Guelph大学图书馆 (1976)和Waterloo大学图书馆(1977)4、OPAC提供多途径检索,并可进行布尔逻辑检索和模糊检索贵大图书馆OPAC,§10.2 OPAC的发展历史,一、第一代OPAC——词组标引或先组式系统,,1、2O世纪7O年代,一些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在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开始研制联机编目系统。
项目采用非营利性模式,主要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2、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编目和流通方面,并没有为用 户提供公共检索服务3、第一代OPAC基本沿用卡片目录模式,记录字段与卡片目录相仿,采用首字母组合和短语方式,从题名中抽取主题词并严格 按照字段匹配检索4、用户界面采用菜单及指令方式控制检索过程5、早期OPAC技术操作复杂,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掌握检索技术,因此在应用推广方面受到阻碍§10.2 OPAC的发展历史,二、第二代OPAC——关键词或后组式系统,,1、形成于2O世纪8O年代中期,是在第一代OPAC基础上,经过局部调整而形成的新一代产品2、吸收商用书目信息检索系统的优点,采用字词后组配方式,能够提供关键词检索和布尔检索3、用户界面采用下拉式菜单,并提供帮助、浏览、查询以及人机交互、用户导航等功能4、有些OPAC系统甚至可以区分初高级检索以及词组检索,极大地提高了检索能力5、但在处理检索请求时,第二代OPAC在检索能力、界面设计、响应时间、数据库规模和书目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6、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也受到限制§10.2 OPAC的发展历史,三、第三代OPAC,,1、增强式检索和匹配技术、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第三代OPAC开始具备“ 与用户交流、理解并掌握用户需求” 的能力,并可以“ 改善用户检索策略和检索过程,帮助用户获得 理想的检索结果”。
2、具有词组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受控与非受控检索点以及联机帮助3、检索对象突破书目数据范围,拓展到期刊题录、文摘、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商业数据库和其它情报数据库等信息资源4、用户界面采用超文本以及图形接口技术以及Z39.50协议,支持用户交流,图像和多媒体界面、语音用户界面和触摸屏用户界面等§10.2 OPAC的发展历史,四、基于网络的OPAC,,90年代后期,在Internet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基础上形成“基于网络的OPAC”(Web-based OPAC,WebPAC), 成为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公共检索服务重要途径基于网络的OPAC集成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远程服务基于Web的OPAC检索能够突破使用人数限制,降低对大型主机的依赖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五、基于Web2.0和Library2.0的OPAC2.0(新一代OPAC),§10.3 OPAC系统的功能,一、提供准确信息,,二、支持多途径检索,,三、具有灵活的屏幕显示功能,,四、具有信息套录、打印等功能,,五、具有良好的帮助功能,,六、提供联合目录查询功能,,七、具有规范控制功能,,八、具有较好的容错功能,§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一、OPAC本身的局限性,,1、书目记录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结构扁平单调,用户不易辨别和理解检索结果各实体之间的关系。
2、停留在文献单元与实现形式层次上的OPAC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应该从形式层面提升到内容层面上3、检索问题:失败率偏高、耗时,扩展检索能力不强4、缺乏具有用户互动、参与的检索途径5、逻辑运算符在不同的系统内检索策略的支持度不同6、检索结果的相关度差,缺乏相关排序、拼写检查、自动断词、灵活的分类选择7、缺乏检索结果的集成以及检索帮助的人性化和检索结果导出、保留等机制8、异构平台互检功能不完善9、开放性差:书目数据对搜索引擎不可见,导致图书馆书目数据无法被搜索引擎索引;OPAC不能检索书目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二、OPAC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来自于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以Google为例,相当多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及专业人员查找资料时的首要信息源不是图书馆购买的商业电子资源或者OPAC,而是Google,主要原因在于:,,(1)Google图书搜索收集了与它合作的出版社图书以及图书馆的藏书.并且按照与卡片目录类似的方式,显示图书的相关信息 以及封面图片和几段摘录内容,并且对于授权图书显示了书中的几页完整内容,对于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还提供了全文。
此外,对检索到的书目提供了网上书店购买此书以及在图书馆中查阅此书的功能,后者链接了WorldCat的书目数据库并且提供了用户咨询图书馆员、对书目评论,添加附注,目次表的功能,充分调动用户参与书目建设的积极性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 2 )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用户可以从一个位置搜索来自学术著作出版商、专业性社团、预印本、各大学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并根据PageRank算法按相关性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 3)无论是Google图书搜索还是学术搜索.其搜索界面简洁友好、检索操作便捷、响应速度快、搜索范围广,引用索引智能化、排序科学化当用户在Amazon安装LibrayLink之后,系统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它提供了方便的信息服务,给用户以全新的用户体验相比之下,图书馆的OPAC显得相对复杂和贫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OPAC的发展面临着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等成功网络服务带来的外部挑战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三、Web2.0时代OPAC发展的新理念,,1、独立于图书馆集成系统的OPAC,,Casey Bisson提出了OPAC是图书馆集成系统的一部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观点。
OPAC作为一种应用可以将数据库和图书馆集成系统分离,可以单独开发和使用OPAC的应用,并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爱好使用相关插件来改变OPAC界面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OPAC将形成一种独立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核心技术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2、基于博客的OPAC,,WPopac由Plymouth州立大学Lamsom图书馆的信息构建师casey Maison开发,是以目前最受欢迎的开放源代码博客软件WordPress为框架,在大量API支持下对WordPress底层代码的修改,以博客形式发布的馆藏目录WPOPAC是免费的、可扩展的、开源的,适合于任何规模的图书馆同时,它将每条书目记录以博客的方式呈现,用户可以借助博客日志的永久链接、评论、引用通告等功能来实现与书目记录、文献以及图书馆间的交互Wpoac的创新理念解决了长期以来搜索引擎等检索工具无法将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作为检索结果呈现的问题,而以博客形式呈现的OPAC可以被网络机器人自动抓取 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检索和利用图书馆的书目数据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3、社会化的OPAC,,社会化可理解为开放与互动。
一个封闭的、仅仅以一个馆的书目记录为内容的OPAC,不能提供读者评论、标注,不能集成数字资源,不能融合Web资源,不支持开放数据(如OAI)以及开放服务,即使界面设计得再2.0,本质上还是1.0的http:///catalog,,,AADL’s Social OPAC,AADL OPAC,,检索结果RSS,,内容敏感信息链接,,虚拟卡片目录,SOPAC (2007/1升级),,评级,,标签(Tag),,评论、给评论评级、评论RSS,,报告不当使用(abuse),,My Account,,标签管理,,评论管理,SOPAC:首页,SOPAC:标签和评级,标签,SOPAC:用户评论/评级集,评论的显示方式,SOPAC:借书推荐,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4、开源的OPAC,,美国宾州Villanova大学图书馆开发的,VuFind,是,图书馆资源门户,目标是取代传统OPAC,使用户能检索与浏览所有图书馆资源VuFind完全模块化,可以只实施基本系统,也可采用所有组件VuFind作为一个开源系统,可以修改模块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也可以增加新模块以扩展需要提供的资源http:///,VuFind Demo: Browser,VuFind Demo: Search Result,VuFind Demo: Record View,VuFind Demo: Comments,VuFind Demo: Review,VuFind Demo: Staff View,VuFind Demo: Author Page,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江苏汇文,,热门搜索(搜索词提示),,热门借阅,,分类聚合(分面浏览与导航),,资源整合(相关链接:豆瓣、Google图书),相关借阅(借阅此书者的其他借阅),,虚拟书架(我的收藏、收藏此书者的其他收藏),,RSS(到期/超期、预约/委托到书、分类新书通报)22,崔新江:,汇文OPAC的Web 2.0应用,,“Web2.0与信息服务”2007年会,(厦门·2007-4-22),5,、国内探索,汇文·北航,北航·豆瓣,数据开放:在读者的环境中提供OPAC服务,浏览器小书签,,浏览器用户脚本,,浏览器插件,,浏览器工具条,,推送(RSS/Email/IM),,第三方服务,,与教学科研应用结合(+社会网络、游戏),Web2.0与信息服务,(上海·2006-5-25):,对网络开放的OPAC,,“论图书馆网络服务延伸”,《传承 服务 创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山西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http:///,(广州图创Interlib),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四、新一代OPAC的特点,,1、简单的检索词输入界面,,目前已有不少OPAC系统更新基本检索,改变 “ 行动( 搜索或浏览)一途径(字段)一检索词”的传统检索模式,改用 Google界面,以广义的关键词为缺省的检索字段,实施查找。
2、对用户输入检索词提供帮助,,提供即时输入提示、拼写更正、词干检索,或者在没有检索结果时提供检索词建议,都是改善用户体验的重要方法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试验系统LOLA Suggest,根据用户输入,按前方一致的方式提示系统中的检索词,用户可以在输入时直接选取合适的用于检索拼写更正与检索词建议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图书馆联机目录中已经实现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3、分面浏览与导航,,在检索命中较多的情况下,系统分析检索结果的语种、 主题、文献类型等,提供相应的导航栏,由用户选择作进一步限定检索,符合用户逐步修正检索提问4、排序与推荐,,检索结果依相关性而不是系统缺省的排序输出是目前新型OPAC系统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新OPAC系统统还提供用户可选择的排序方法目前,有的OPAC,如英国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大学图书馆目录则具有类似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推荐功能,显示借本文献的用户同时借阅的其他文献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5、多种输出选择,,以往OPAC的输出格式更多地考虑图书馆员的需求,除了基本显示,只提供MARC字段格式、2709格式。
新型OPA C还提供有助于用户引用参考文献的格式6、地图与位置显示,,图示法使读者方便地找到所需图书Talis公司的联合目录原型Whisper,采用Google地图显示检出图书所在图书馆位置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图书馆目录,可以显示在架图书在图书馆楼层及书架位置对于联合目录, 限定检索结果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助于用户寻找本地图书馆馆藏OCLC开放联合目录Open WorldCat即提供这一功能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7、FRBR化显示,,名家作品往往多次重版,传统0PAC以载体表现为单位, 检索结果往往是几十乃至数百的列表,让用户难以选择FRBR化”显示具有集中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功能,对于高产作家作品,这种显示方式有助于用户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作品RedLightGreen及Open WorldCat都有这一功能8、用户参与书目建设,,OCLC通过WikiD计划,在Open WorldCat中提供评论、目次内容等空间由用户输入由于采用共同编辑的维基功能,目次信息还可以由其他用户修改维护OCLC还计划以用户参与编写的内容用于检索宾州大学图书馆开辟PennTags网络书签服务,可以给书目记录加上标签。
这种用户参与的方法,有助于强化目录的内容, 改善检索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9、简易信息聚合(RSS)推送,,OPAC提供RSS功能,用户可以选择或定制RSS Feeds然后通过RSS阅读器订阅RSS Feeds,无需直接访问OPAC, 就可以得到各种最新消息如Innovative公司Millennium系统提供“ 新到文献通报” 、针对个人借阅信息的“ 明日到期资料” 、“ 预约资料上架”;Sirsi公司Unicorn系统提供基于OPAC搜索结果的RSS10、扩大搜索范围到OPAC之外,,除了书目记录本身的内容,OPAC还可以对搜索结果提供更多选择如RedLightGreen同时提供网络书店及搜索引擎链接, 方便用户一站式搜索多家图书馆集成系统公司有链接解析器(Link Resolver)产品,图书馆将它与OPAC结合,通过OPAC检索入口,直接链接到图书馆订购的各种文献资源10.4 新一代OPAC(OPAC2.0)简介,五、关于新一代OPAC的总结,,新型OPAC的研究与开发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如此多的功能可以选用,未来OPAC功能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功能对OPAC性能的改进不一,是否选择或者是否立即采用某些功能,还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从费用一效益、用户群体特性等角度加以衡量。
还有更多功能,或许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才能真正付诸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