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论禅定在佛教道德修养中的意义.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4852243
  • 上传时间:2022-04-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论禅定在佛教道德修养中的意义佛教的修持论集中在“道谛”,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戒 重修身,定重净心,慧重断惑,三者分别阐发了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道德认识等方面的修养方法定,又称禅定禅又作禅那,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意 为寂静省虑,指使心意、精神专注于某一对象,达到物我两 忘,极度寂静的状况,专心一意地观想佛相佛理定,梵文 音译为三摩地、三昧,意为令心意专注于某一对象而不散乱, 从而达到寂然虚静的状态,不为任何外境迁移、散乱禅定 也称为止,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使精神专注于一境禅定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是佛教重要的道德修养方 法中国佛教极为重视禅,唐代时甚至形成了以禅名宗的教 派对于定的内涵与功效,佛教有多种解释:一为等引,等 即远离心的浮沈,保持平衡,不为物迁,达到身心和谐安逸 的状况;引为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修习此定,可以远 离无量诸烦恼,引发胜圆妙功德二为等持,即平等摄持 修习此定,可以使心意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保持心的虚 寂三为等至,修习此定,则正受现前,当下明心,大放光 明,快捷殊胜,能够处于染境而不染,不会再发生退转,即 已经达到身心意平等四为静虑,即澄神审虑,专思寂想, 镇静念虑,达到心意空寂的状况。

      五为心一境性,指摄心于 一境,不为物迁,自觉策励正勤,修习不怠,即将心集中、 专注于某一对象,它是定的自性六为止、正受,指止息诸 根恶所有不善法,能够除灭一切散乱烦恼,即远离邪念妄想, 止心于寂静之境七为现法乐住,指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 身心俱寂,当下获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在现世中经由 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的法乐概而言之,定就是排除一切 外物、妄想的干扰,通过专注于一境,保持和恢复心性绝对 寂静的本来状况,以便一心一意观想佛法,觉悟真如从伦 理学上说,就是保持本性的纯洁,锻炼坚定的道德意志,不 为物欲、惑见所动依定的形成途径,可分为生得定与修得定生得定指生 于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因为前世修善的业力,自然获得的 静定修得定指生于欲界的众生,通过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 的静定前者属先天之定,佛教谈论最多的是后天修得之定, 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后天之定依照定的内容以及修行的阶段,佛教又把定分为有心定 与无心定两大类有心定包括四静虑与四无色定四静虑指 静虑的四个阶段或层次,分别灭除语言、忧、苦、喜、乐等 一切因物境而生的思虑四无色定即指四种灭除了各种有对 之色想、入无边之空想的空无边处定,舍外空缘、唯缘内心 识、入于无边识行的识无边处定,灭除识想、作无所有之行 相的无所有处定和离舍无所有之行相的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 无色定描述了心意寂静的四种不同层次和境界,以非想非非 想处定为最高,但此定虽非想,非非想,毕竟还有所想(尽 管极细微),尚未达到绝对空寂,故称为无色而有心而无心定是分为无想定和灭尽定,属于灭除心、心所之 定,不仅灭除了物境,而且心本身也达到了空寂但是,佛 教又指出,无想定是凡夫及外道误认为无想(没有思想)状 态就是涅槃而修习的禅定,它对物我的本质均不理会,缺乏 真实的把握,至多能够做到心如死灰,形如枯木,不能了悟 真实自性灭尽定则是将定的境界规定的无余涅槃,空寂一 切内外之境,既非非想,也非无想的绝对寂静之定定是心意的空寂状态,也是道德精神的境界,佛教称之 为“心住”,共有九种心住:一为内住,即当思绪散乱、物 欲纷杂时,使思虑高度专注于一境,远离内息散乱二为等 住,即约束心意的野马奔腾,使心意安息三为安住,即远 离一切思虑散乱与物欲烦扰,把思虑由专注于外境转向专注 于内境,于自心中安住四为近住,即当心安置于内境后, 以数数使心亲近念住它相当于数息禅五为调顺住,即调 伏安住内境的心意,不使之流散六为寂静住,即能够认识 到恶寻思和随烦恼的危害,从而自觉将心摄制七为降伏住, 即在寂静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制伏、灭除由失念而引起的 恶寻思与随烦恼。

      八为功用住,即由于努力修持的功力而使 得已经获得的定力绵绵相续不间断九为任运住,即因为无 量修习的因缘,成就不借功力而使得定心自然转续不断这 九种心住实际上描述了从克制自心欲望,不为外物所诱直到 精神绝对自由的九种不同的道德精神境界佛教认为,除少数人因前世造善的业力所致而有生得定 外,其他人要入定都须经过刻苦的修行,并具体提出了九种 修行方法,称之为“加行”:第一,相应加行,即根据自己 的妄惑修持针锋相对的佛法,如贪行者勤修不净观,认识到 爱欲的污秽、鄙陋、丑恶和罪过,即能去贪心而入定;瞋行 者勤修慈悲观,以仁爱慈悲之心回护众生,则能爱人所不能 爱,能忍人所不能忍,无怨无怒,去瞋毒而入定;痴行者勤 修缘起观,即通过缘起论去把握宇宙的真实本质,不妄执物 我,断除愚妄,去痴毒而入定;骄慢行者勤修界差别观,即 傲慢自大的人修持平等,认识到无量诸界的差别、高下都是 心之幻相;寻思行者勤修持息念,即喜欢寻求推度、心思散 乱的人修持持息观,以平静心意第二,串习加行,即指数 习止观的修持方法第三,不缓加行,即修习勤行,远离一 切常乐散乱,不敢稍有缓慢懈怠第四,无倒加行,指努力 使自己的认识和思想符合佛法,不执着于自己的见取,断除 一切颠倒之见。

      第五,应时加行,指了知止(禅定)、观(慧 观)、举(提示,一种禅法)、舍(住于寂静、无杂染的心境) 之相及相应的修时第六,解了加行,即在应时加行的基础 上进而证得定的入、住、舍等自在第七,无厌足加行,指 得到小定之后毫不退屈、松懈,而更进一步追求上胜之定 第八,不舍辘加行,指不使心驰流于外境,为物欲所牵引、 散乱,而以妙圆智慧极力调柔之第九,正加行,即于所缘 之境数数发起胜解,破除散乱、妄惑无明烦恼通过上述九 种方法的修行,可以使心迅速入定,排除散乱,专心静虑具体的入定方法则通常为坐禅即以一定的姿式静坐, 摒除一切恶气杂念,使思想高度地专注于一境,实现思虑的 空寂、纯洁其中大乘禅法有所谓念佛禅(口宣佛号,观想 佛的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以使得思虑寂净)、数息禅(即 心中默记呼气与出的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 以摒除一切杂念)和实相禅(即把禅定与空观理论相结合, 以佛教真谛破除修持者的妄见杂念,观想万法的实相)等等概而言之,禅定是佛教修持者思想的彻底自我清洗,它 不仅仅是以佛教真谛破除物我所执的妄见、烦恼,或者说, 它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自我否定,更是积极的自我肯定,是佛 教伦理对真的思维、善的心性的自我诉求,通过禅定,更加 彰显了人的道德精神的纯洁、至善与崇高,同时也丰富了佛 教伦理的心性之学。

      禅定作为佛教的道德修养手段,主要是修持心性,即觉 证、彰显本心的圆妙至善,断除一切烦恼,获得精神上的高 度宁静与纯洁道德归根到底是主体的一种素质,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规 范,更不单纯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任何道德都只有在被 内化为主体的素质时,才具有现实的意义,才能成为人们自 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才能促进人的完善因此,道德不仅 正人,更要正己而要正己,首先必须正心也就是说,要 端正和纯洁主体的意识中国儒家伦理学说也十分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