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503356
  • 上传时间:2018-07-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0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 “梧桐”意蕴王敏《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梧桐雨》)是元朝杂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一题材在文学史上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瞩目,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称作写李杨爱情的最著名的诗篇,而白朴的《梧桐雨》也正是在《长恨歌》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其名盖出于《长恨歌》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在这一杂剧中,梧桐已非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景物而存在,作者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意蕴渲染悲剧气氛自古以来梧桐就经常与悲秋情绪相连结,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将梧桐和秋雨交织在一起来抒发情感的也不为少数如刘媛《长门怨》: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泪到昭阳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恨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绝了无限的悲愁 而《梧桐雨》中,在原有爱情悲剧的基础上,通过对秋雨打梧桐景象的描写,更是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加之无情的秋雨,实谓一曲爱情的悲歌,这也正应了贺铸的《半死桐》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试想窗外秋雨潇潇,打在几将凋零的梧桐叶上,宛如弹奏着一首爱情的怨曲。

      当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早已随着马嵬坡上佳人的香消玉殒难以挽回,最后只落得唐明皇的孤老终生 如今伊人已去, 明皇独憔悴, 这其中的追悔、无奈与心痛又有何人能够体会?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作者在结尾用惊梦的雨声给全剧罩上了一层浓浓的悲剧气氛王国维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宋元戏曲史》)《梧桐雨》所表现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无疑是一场大悲剧,作品也正是以这一爱情悲剧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而梧桐在剧中,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李杨爱情和唐王朝兴衰的见证想当日“靠着这招彩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影”,两个人“悄声儿海誓山盟”;也曾经“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筋手中敲,他(指杨玉环)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你侬我依,情意绵绵,呈现出一片太平无事、歌舞升平的景象可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物是人非,昔日的佳人已然不再,空留孤君的凄凉和惨淡,加之“助恨添愁,彻夜连宵”的秋雨,真是“窗外梧桐上雨潇潇,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待到好不容易能够盼到梦中相会,却又被恼人的雨声惊扰,于是恨不得将这梧桐锯倒做柴烧,唐明皇的怨恨和苦闷之情在此显露无遗睹物思人,同样的景物,不同的心境,秋风萧索,秋雨绵绵,全剧所呈现的是一片潦倒凄凉的景象和对李杨悲剧爱情的无限感叹秋雨梧桐的描写一方面如许金榜所说:“清冷昏暗,助恨添愁,再加上对往日柔情蜜意、歌舞繁华的回忆对比,把唐明皇的愁闷、痛苦、孤寂、凄凉、烦恼的心情写得深刻细腻,酣畅淋漓 ,, ”(《元杂剧概论》)另一方面剧中对于往日的欢声笑语、甜蜜情谊的回忆,在这里也似乎变成了对现状的一种无情的讽刺与嘲弄贵为天子又如何,身为天子依然保全不了自己心爱女子的性命;海誓山盟又怎样,为了国家与权位,钟爱之人同样可以成为牺牲品在中国的历史上,政治与爱情的矛盾,哪一次不是以爱情的失败而告终的?窗外的秋雨打着梧桐,也正是对这一必然结果所带来的李杨爱情悲剧的一种慨叹与哀悼唐明皇的象征一、《初学记》中称梧桐能够“止鹓雏、俟鸾鷟”这指的是传说中凤凰只栖息于梧桐树上,关于这一点在古代书籍中也多有记载如《庄子·秋水篇》:“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司马彪《与山巨源诗》曰:“处身孤且危,于何托余足。

      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杜甫亦有诗《秋兴》之八:“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而在白朴的《梧桐雨》中,有这一特性的梧桐正成为了唐明皇的象征,他使得人中之凰——杨贵妃最终投入了他的怀抱作品中的杨贵妃能歌善舞,最初被选为寿王妃,后因其“貌似嫦娥”,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半后服用,宠幸殊甚”在这里我们且不去追究杨玉环是否真心愿意侍奉唐明皇,然这犹如凤凰般的贵妃最后却终止在明皇这棵“梧桐”上了,与他“朝歌暮宴,无有虚日”,整天伴在他的身旁;而安史之乱后,唐明皇“退居西宫养老,每日只是思念妃子”,也正应了李商隐诗中的一句:“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丹丘》)时过境迁,物在人亡,一切的思念只能是空留遗恨与感伤时间所带来的也只有对往日欢乐情景的悲凉回忆二、孤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梧桐大多是与孤独相联系的张协《七命》曰:“寒山之桐,山自大冥,含黄钟以吐干,据苍岑以孤生因此,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孤桐”一词时有出现如谢灵运《游名山志》曰:“吹台有高桐,皆百围峄阳孤桐,方此为劣南齐谢眺《游东堂咏桐诗》:“孤桐北窗外,高枝百丈余叶生既阿那,叶落更扶疏又梁朝沈约《咏孤桐》诗:“龙门百尺时,排云少孤立在《梧桐雨》中,马嵬坡之变以后,唐明皇让位太子,此时的他,失去了权位,失去了爱妃,置身于昔日的欢乐之地,回想起往日与贵妃朝歌暮宴的生活,顿时感到无比的孤寂与凄凉。

      自从幸西川还京兆,甚的是月夜花朝!这半年来白发添多少,怎打叠愁容貌!”正是在这样一种凄凉和痛苦之中,使他感到“一阵阵雨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作者用往日的欢娱情景与此时唐明皇独处西宫的凄凉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写尽了明皇孤寂、痛苦、悔恨的心情这位荣耀不再、失去了权位与爱妃的孤君,最终只能如梧桐一般半死、孤生朝政清明的标志明代俞弁在他撰写的《逸老堂诗话》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句古语:“梧桐可知日月正闰生十二叶,一边有六叶,以下数一叶为一月,至上十二叶有闰十三叶,小余者视之,则知闰何有也故曰梧桐不生则九州异这表明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梧桐代表了祥瑞的征兆又南齐永明中庾温在《瑞应图》中曰: “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在这里,梧桐已成为检验朝政是否清明的一种标志而《梧桐雨》中,被秋雨打落的梧桐叶可以说正是对唐王朝朝败、君主失德的一种反映与哀悼作品中的唐明皇不理朝政、 沉湎声色,“自从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极力宠幸杨贵妃,将其“哥哥杨国忠加为丞相,姊妹三人封做夫人,一门荣显极矣”为了讨贵妃欢心,竟将蕃将安禄山赐给她做义子,并欲封其为平章正事,后因杨国忠、 张九龄的极力反对, 方改为渔阳节度使。

      这一切无疑反映了唐明皇的昏馈,也给安禄山日后的叛乱提供了可能和借口:“如今明皇年已昏眊,杨国忠、李林甫拨弄朝政,, ”而玄宗更因贵妃 “好啖荔枝” 而劳民伤财,“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危机终于爆发了安禄山反叛渔阳,攻破渔关,直逼长安,而此时多情风流的唐明皇却依然听曲观舞,饮酒作乐李林甫向他报告安禄山叛乱的消息时,他非但没有感到一丝的震惊与着急,反而埋怨李林甫不该酒筵奏事,扫了他的兴致:“止不过奏说边庭上造反,也合看空便,觑迟疾紧慢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冒突天颜! ”接着作者借李林甫之口指出 “只因女宠盛,谗夫昌,惹起这刀兵来了”,而唐明皇对此却仍然没有丝毫的醒悟,反而斥责道:“你道我因歌舞坏江山,你带好是占奸于是将责任往大臣们身上一推:“你众官计议,选将统兵,出征便了当李林甫答道“京营兵不满万,将官衰老”无法抵挡时,唐明皇又埋怨道:“你文武两班,空列些乌靴象筒,金紫罗襕,内中没个英雄汉,扫荡尘寰,惯纵的固无徒禄山,没揣的撞过渲关对于自己所造成的灾难没有丝毫的认识,最终只能接受李林甫的建议,幸蜀避兵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唐明皇的昏庸无能,而这一点,结合白朴的自身经历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白朴七岁“遭壬辰之难”,哀宗出奔,在逃亡过程中,他又“仓皇失母”,因此这一痛苦的经历使他对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十分痛恨在作品的第四折,白朴安排了唐明皇被秋雨打梧桐的声音惊起好梦的一段情节,这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增添了凄切感人的心境,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未尝不能将它看作是对统治者的警戒与教训,提醒君主不要一味地沉酒于欢乐与安逸的好梦, 避免“昔日的欢乐导致了今日的痛苦”(孙谦《论白朴的 》)琴”的象征梧桐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曰:“梧桐梓漆,爱伐琴瑟《齐民要术》云:“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又《尚书·禹贡》曰:“羽吠夏翟,峄阳孤桐孔安国注曰:“峄阳特生桐,中琴瑟也在《梧桐雨》中,对于这一点也有着直接的应用如第二折中唱的“红牙筋趁五音击着梧桐按” ,这里的“梧桐”即是“琴”的代称,而这句话就是指唐明皇亲自为杨贵妃抚琴琴,在古时常被君子用来向淑女表达爱慕之情《诗·周南·关雎》即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相传历史上司马相如也正是以琴传音而最终获得了卓文君的芳心在《梧桐雨》中,明皇亲自为贵妃抚琴,也充分说明了他对贵妃的宠幸与喜爱另一方面,琴在古人看来,又有着禁止某些淫邪风俗的作用《白虎通·礼乐》有“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刘向《说苑·修文》有“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修德,故近之”在《梧桐雨》一剧中,梧桐的萧索和凋零正是对这一时期污风秽俗的反映众所周知,杨玉环原为寿王妃,是唐明皇的儿媳,而唐明皇却因其貌似嫦娥而煞费心机地将其据为己有,完全弃伦理道德于不顾,并为讨其欢心,做出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从而为安禄山的叛乱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杨玉环和安禄山之间亦关系暖昧,举止轻薄,作者通过安禄山之口向读者道明“与贵妃有些私事”,并因此产生了邪念,诱发了他的篡逆之心,所谓“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这也正表明了作者“因歌舞,坏江山”的创作思想当然,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并非女色误国,作者的一些观念显然是受了野史和传说的影响,这是作者的偏见,也是作者的局限,但在安史之乱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李杨的爱情悲剧也就蕴涵了历史的、时代的悲剧”(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总之,在《梧桐雨》一剧中,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梧桐”这一景象,使其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潜索,真实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李杨爱情的发展变化通过今昔场景的对比,感叹世事的迁移和物在人亡的哀伤王国维曾说过:“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作品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利用情景交汇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夫之语),更将梧桐的传统意蕴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使这一意象超越了其自身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表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这样的艺术构思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载:《古典文学知识》2004 年第 4 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