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9.doc
9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明确目标,激发动力课前活动了解作者,初步感知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观看视频,直观体验朗读体验法记忆,搜索,整理情景感悟法熟读准确-------------流畅----------有感情教师朗诵朗诵比赛学生诵读,理解,合作,探究,拓展练习交流成果,分享收获评价激励自然结语,耐人寻味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 岫岩县第一初级学 孙华伟 水调歌头(课时1)一、 教学内容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词上阕写中秋赏月,因月引发对于于仙境的奇想,通过“天上”与“人间”的相互比较,指出“何似在人间”下阕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结构上,由月及人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是作者的自慰和共勉,也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旷达心境设计意图: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能熟练的朗诵甚至是背诵此诗词,通过学习,了解诗词大意,能够解读词人当时的心境,本词词句优美,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
二、 教育对象分析本课时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大概了解到了一些古代诗词的知识,对古代诗词的意境、词句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所以初一学生对于词并不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面的局限性,又使他们对词的意境、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三、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会欣赏水调歌头的诗句,了解作者的有关信息,训练学生的背诵诗词2、 能力目标养成良好诵读诗歌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古代诗句方法,培养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能力五、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 六、 教法分析1、 情景创设法 通过欣赏邓丽君的演唱,导入一段情景,营造课堂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时学习,经过情景交融的感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2、 设疑导思法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能力。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更易于同学对于课时的学习3、 朗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背诵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背诵,引导学生把握好诗词的节奏、运用好诗词的情感,达到读者、作者、听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境界,从而掌握朗读古诗词的方法七、 学法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此外该班学生的特点正是喜欢自由主动的学习,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索: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大致了解诗词的整体结构和意思,解读词人苏轼的背景、生平的经历,结合以前学习诗词的积累,粗略领会到本词的魅力2、互相检验学习: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检验的方法比赛背诵诗词,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熟练的背诵诗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更易于同学对于课时的学习八、 媒体运用PPT课件演示、视频欣赏九、 教学过程导入:诗歌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展示目标:(明确目标,激发动力)(2) 观看视频(情境感悟,直观体验)(3)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探究和老师提示相结合) ( 详见教学实录)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本诗词的内容和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加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了解,认识苏轼这一位宋代豪放派的大词人、大文学家。
5)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理解全文(6)小组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竞相解答3重点提示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7)拓展练习 附提纲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水调歌头一首千古绝作的认识8)朗诵指导与训练(9)朗读比赛1、小组间一对一比赛2、师生共同点评打分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宋词的魅力,深深感悟词人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方法10)课堂小结:总结大家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对表现优秀者给与奖励,激励大家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11)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思亲”的诗句十、板书:水调歌头 苏轼小序:上片(阙):问天下片(阙):问月教学反思:在我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1、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2、朗读结合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