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上海市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docx
52页2024-2025年度上海市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一单选题(共80题)1、教学《雷雨》时,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是( )A.教师设置隋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的深意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答案】 D2、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答案】 D3、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答案】 A4、(2019年真题)某男,50岁。
患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症见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证属脾肾亏损、湿浊内停、瘀血阻滞医师处以尿毒清颗粒,此因该成药除通腑降浊、活血化瘀外,又能( )A.健脾燥湿B.凉血解毒C.健脾利湿D.理气燥湿E.凉血利湿【答案】 C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B.感受·鉴赏C.思考·领悟D.发现·创新【答案】 A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A.《晋灵公不君》B.《齐桓晋文之事》C.《有无相生》D.《秋水》【答案】 A7、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使动用法,特举出以下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A.衣锦还乡B.既来之,则安之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常以身翼蔽沛公【答案】 B8、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B.范仲淹《岳阳楼记》C.欧阳修《醉翁亭记》D.袁宏道《满井游记》【答案】 B9、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根据刚学过的《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仿写一段,这种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A.单项作文训练B.命题作文训练C.话题作文训练D.想象作文训练【答案】 A10、某版教科书中《涉江采芙蓉》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A.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人赠花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B.运用多种方式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加深记忆C.举例同类主题诗歌,展开对比分析,体会意象“芙蓉”所寄托的情感D.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离别之思,仿写诗句【答案】 B11、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答案】 B12、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答案】 C13、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答案】 D14、教师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负荆请罪”的来源,并让学生收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卧薪尝胆B.曲高和寡C.物换星移D.夜郎自大【答案】 C15、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答案】 D16、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时,向教师请教古代计时方式以及“五更”所指向的时段以下和“五更”对应的现在的时间正确的一项是( )A.02:00—03:00B.03:00—05:00C.04:00—05:00D.03:00—04:00【答案】 B17、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
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D18、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时,许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认知不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有一些点顾及不到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形式,第一,它要求学生要有主人公意识,要有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第二,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协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索,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第四,综合性学习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充分开发并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综合性学习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助指导B.综合性学习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C.无论是跨领域学习还是跨学科学习,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D.网络资源丰富多元,网络教学方便快捷,学生和教师都可直接从中获益【答案】 D19、阅读某教师教学《过秦论》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析学情不可以想当然B.对于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师在台上讲解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C.分析学情要实事求是,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D.教学方式不应一成不变,要根据学情做出适当调整【答案】 B20、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答案】 B21、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 C22、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答案】 C23、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作品进行归类。
下列不适合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A.《在酒楼上》B.《伤逝》C.《离婚》D.《孤独者》【答案】 C2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答案】 C25、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唐风雅韵·唐代山水田园诗”专题下列作品适合入选的是( )A.王维《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陆游《游山西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李白《送友人》、孟郊《烈女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柳宗元《渔翁》、王翰《凉州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 A26、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A.秋水不波行一舟B.梨花带雨雨沾衣C.银湖鱼跃数点星D.月明两岸雁声惊【答案】 A27、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设计的系列问题,按要求答题。
A.①②③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入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B.④⑤两个问题是“课文阅读理解式”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C.⑥⑦⑧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D.问题⑨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