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集聚区带动服务业发展_苏州模式的启示与借鉴.docx
5页以集聚区带动服务业发展—苏州模式的启示与借鉴*夏永祥,陈群( 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摘 要: 集聚是产业演化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服务业也呈现出明显的集 聚趋势本文首先研究了服务业集聚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其次,以江苏 苏州为例,通过盘点苏州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集聚效应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和发展目标,具体阐述了 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与影响因素; 最后提出以集聚区为载体对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义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快速发展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产业相互配套 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公司或机构的聚合 其基本特点是基于地缘关系的、在特定领域内、产业 技术链或同业交往,在竞争和合作中获得共同的优 势; 本质是相互配套、交流、竞争与合作,地理上的 集聚是其不可或缺的外在现象作为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 象,集聚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如钟表业在瑞士 集聚美国的 “硅谷” 同样是产业集聚的结果,而 并非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独有的规律从产业分布来 看,产业集聚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工业领域,同样出 现在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领域,如旅游业和电影业 在美国洛杉矶的集聚。
为了较好地分析服务业发展过 程中的这一现象,有必要深入分析服务业集聚区本 身,考察其出现与发展模式,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和 把握集聚区在服务业中重要载体作用,为今后制定政 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二、文献综述20 世纪 70 年代,Scott 首次提出服务业集聚区的 概念,他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从 “工业经济” 向 “服 务经济” 转型,新柔性集聚区域显著地建立在重获 新生的工艺和设计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性产业 ( 主要为商业服务企业) 三大主要产业部门 国外学者在外部经济理论、区位集聚论和新经济地理 学模型的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模式与演 进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理论,Kan-dampully ( 2001)认为服务业集聚可能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Heskett ( 1987) 指出,造成服务业 集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互补共生,只有单一类型服务 业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服务业集聚在一起,才能完成其 服务的最终目的Jed ( 2007 ) 讨论了知识外溢、自 然资源投人和劳动力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分析了 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往往会聚集在同一地区的原因 Hilber 等 ( 2007) 的研究表明,服务业集聚是决定外 商直接投资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的学者大多数是自 2000 年以后才开始对于 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与国外学者大致相同马鹏( 2010 )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或组织会集聚在城市,而服务业集聚 已成为 城 市 增 强 核 心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途 径 张 益 丰( 2010)认为发展高端制造业与先进生产者服务业双重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杨向阳( 2009 ) 提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表 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且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之间存 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童馨乐( 2009 ) 以实证分析作者简介: 夏永祥 ( 1955 - ) ,男,陕西武功人,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经济理论问题; 陈群 ( 1978 - ) ,女, 江苏苏州人,经济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苏州大学财政学专业 基金项目: 本文系苏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 2011 年重点课题 “苏南地区域乡一体化发展与苏南新模式再演进” 的研究成果138结果表明,以区位熵、集中系数和服务业占 GDP 比 重衡量的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均对服务业劳动生 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服务业集聚促进了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陈建军( 2009 ) 在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 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服务业集聚的 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 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 222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 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 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 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 相比,生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 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胡霞 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服务业集 聚对其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推动作用,同时服务行业 的资本劳动比率对其生产率也显著起到正向影响作 用三、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通常是由第一产业农业主导 到第二产业工业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主导第三产业 主导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高级阶段产业集聚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使得处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优化阶 段的许多行业在超越了原有的规模限制的同时,增强 了行业竞争力,集聚地的企业通过共同使用的公共设 施,减少了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资金,获得产业信息 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大大节省由于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关系, 这就有利于企业间提高信息和知识传输效率。
技术发 展所需要的大量知识必须面对面进行交流才能共享, 类似的企业之间的技术模仿在同一区域内更容易进 行,更容易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之间透明度 同时,由于集聚区内企业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方 面相对统一,技术知识在企业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 有利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新知识、信息 和技术在集聚区的扩散,有利提高集聚区内的整体经 济效率此外,服务业集聚区还有利于发挥品牌效 应,形成合力、化零为整,提高整个集聚区的影响力 和号召力服务业集聚区与腹地会相互影响、相互深 化,循环 累 积 产生使得 更多集 聚地成为行业中的 “领袖”四、对苏州市服务业集聚区的评价与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业态,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一) 苏州市服务业集聚区现状在 2006 年,苏州出台了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 划》,根据苏州的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 提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 1516 服务业发展的格局,即 形成 “1 个服务业高地”,构建 “5 条服务业发展轴 带”,打造 “16 个服务业功能集聚区”,以及若干个 社区服务区,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 务业空间布局主架构。
明确要求 “把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作为苏州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随后 苏州出台了 《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若 干意见》,明确了集聚区建设的目标,即到 2010 年, 集聚区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30% 以 上截止目前,苏州市拥有省市二级服务业集聚区60 家,其中 19 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占全省总量的1 /5,包括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等7 家物流园、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等 4 家大型专业市场、苏州科技城 等4 家科技创业园、昆山花桥国际商务中心等2 家中 央商务区、1 家软件园—昆山软件园、1 家创意产业 园—太仓 LOFT 工业设计园; 60 家市级服务业重点集 聚区中,现代物流园 11 家、科技创业园 20 家、创意 产业园4 家、软件园3 家、商务集聚区4 家、产品交 易市场 11 家,文化休闲旅游区 7 家这些重点集聚 区大多是当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抓手,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点、提升点和亮点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的总体定位是建成上海国际 大都市的卫星商务城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目前花 桥国际商务城已累计引进各类服务业项目 300 多个, 其中规模较大的 120 多个,总投资超过 450 亿元。
服 务外包尤其是金融服务外包实现重大突破,引进了以 软件服务为主的法国凯捷、巅峰软件,以业务流程服 务为主的华道数据、远洋数据和以 IT 基础设施建设 为主的中金数据、万国数据等一批金融服务外包知名 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层次先 后引进 NSK 总部、香港建滔集团、福建中城集团等20 多个企业总部项目和商务办公项目 天天国际、 宝湾物流、迪卡侬等一批物流展示项目已经落户目 前,花桥国际商务城已初具规模,集聚效应显著,正 加快功能完善,打造新产业、新人才的集聚地,以金 融服务外包示范区为切入点,全力争创国家级服务外 包示范区139在建设过程中坚持 “三结合”,即坚持与布局规 划相结合,根据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全力营 造 “1516” 格局,打造 “16 个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架构,杜绝传统的 “铺摊子” 发展模式,要进一步 提高 “集中、集聚、集约” 程度; 坚持与优势资源 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苏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 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 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 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 坚持 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结合区域特点和优 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 育特色品牌,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 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 用。
充分挖掘和发挥苏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 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和人才,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的建设,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 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苏州服务业 总量增长、拉动投资和实现税收的集中区 ( 二) 集聚区集聚效应显现苏州突出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 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 业产业功能区,成为苏州服务业总量增长、拉动投资 和实现税收的集中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张家港保税区化工品市场紧紧 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大 环境下,抢抓机遇快速发展, 2010 年1 至6 月市场实 现成交额 147 亿元,同期上升 58% ; 税收收入 1. 01 亿元,同期上升 61% ; 入驻新客户 50 家,同期上升52% ,新增注册资本 7951 万元,同期上升 55% 为 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保持市场可持续发展,实 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联动发展,化工市场去年重 组并控股了中国石油和化工交易网目前,中国石油 和化工交易网甲醇品种的日订货量达到 13000 吨,日 成交量 30000 吨,初步实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实 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企业成交额累计超5 亿元的企业有2 家、超1 亿元的企业有26 家市场 在引进大型生产企业做足功夫,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 司于今年 4 月份已在化工市场落户,注册了宝钢化工 ( 张家港保税区) 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坚定了市场在 化工行业中的地位化工市场凭借全国最大的液体散 化集散基地优势,以及多年来与保税区海关共同组建140的 《张家港口岸液体化工价格信息平台》,至今已发 布 《每日电讯》 电子刊物 1482 期,已经成为海关总 署的审价依据和华东地区的权威报价,是全国现货价 格的 “晴雨表”,已初步具备了形成和发布化工价格 指数的基础编制和发布张家港化工品指数,将确立 张家港保税区化工品交易市场在全国 23 家化工市场 中的龙头地位和价格信息中心地位,强化张家港化工 市场在全球化工行业的影响力据统计,苏州全市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 ( 经营户) 14 万家,从业人数 120 多万人今年预计 实现营业 / 销售收入 8996. 1 亿元,上缴利税 122. 2 亿 元,完成投资 310. 3 亿元,其中 19 家省级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实现营业 / 销售收入 2927. 4 亿元,实现全年 利税 94. 9 亿元,分别增长 58. 7% 和 86% 。
60 个不同 业态的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首先要增强集聚效应, 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降低交易成本和商务成 本,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与功能提升,争取尽快成为 服务业发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新高地其次,高端 服务业是现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