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服鱼胆中毒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doc
3页1口服鱼胆中毒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关键词】 鱼胆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摘要] 目的 观察口服鱼胆中毒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 18 例鱼胆中毒患者通过严密观察,及时进行急救处理结果 本组 18 例均抢救成功,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对鱼胆中毒患者全面协助医生早期诊断,争分夺秒急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加强护理干预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关键词] 鱼胆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叫做中毒,鱼胆中毒由口服生鱼胆而引起与鱼胆汁中所含胆酸、胆汁毒素、氰化物对细胞的损害,组胺物质致敏有关,以肝肾损害为主,并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我科于 1997 年 1月~2006 年 3 月共收治 18 例鱼胆中毒患者,由于诊断准确及时、治疗迅速而有效,护理科学细致,全部治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8 例病人中,男 8 例,女 10 例,年龄 32~60 岁均服淡水鱼胆 1~4 枚不等中毒应诊时间最长 4 天,最短 12 h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巩膜及皮肤黄染、少尿、无尿、水肿、转氨酶升高,血尿素氮 20.7~68.5mmol/L,血肌酐461.5~1110 mmol/L。
诊断为鱼胆中毒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 急救与护理22.1 急救处理2.1.1 促进毒素的排泄 对于鱼胆中毒的患者,洗胃应尽早进行,一般在服鱼胆后 24 h 内,立即用 25 ℃~28 ℃清水洗胃,直到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同时用 50%硫酸镁导泻紧急行血液透析,如中毒时间长,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易透出同时利尿、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2.1.2 对症处理 对症处理可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保护脏器,使其恢复功能呕吐严重者给予胃复安 20 mg 加入 5%葡萄糖液 500 ml 中静脉滴注应用甘利欣护肝降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2.2 护理2.2.1 一般护理 急性中毒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暖,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积极处理2.2.2 少尿期的护理 详细记录 24 h 出入量入量包括饮水量、输液量、进食饭菜、水果等;出量包括尿液、粪便、呕吐物等,特别是尿液,应注意观察其总量、颜色、比重,应给予患者标有刻度的量杯,以便准确计算出入量,注意患者的神经及精神症状,防止脑水肿及3肺水肿等并发症出现严格掌握输液量及速度,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掌握饮食疗法。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肾脏负担,减轻体内代谢产物的潴留和水肿,并维持患者营养,延缓疾病的进展,应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为主,如米饭、馒头等限制钠的摄入,食盐不超过 2 g/d,限制高钾食物的摄入,如肉类、桔子、土豆、香蕉等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类、肉类、豆类、奶类、蛋类等,蛋白质不超过 0.5 kg/d2.2.3 多尿期的护理 继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 24 h 尿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保持内环境稳定多尿期因血液、非蛋白氮浓度下降,应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含丰富纤维素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或菜汤,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和水果 2.2.4 血液透析的护理 血液透析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透析原则,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透析结束后加压包扎送回病房,使用沙袋压迫 4~6 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避免透析后失衡综合征发生由于透析时全身肝素化,同时透析时所用的穿刺针对血管壁有损害,穿刺部位会有少量渗血,如出现血肿,立即用 50%硫酸镁反复冷湿敷,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嘱患者勿搔抓皮痂,以免造成出血及皮肤感染2.2.5 皮肤护理 由于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尿素刺激皮肤,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应加强临床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碎屑,避免使用破损的便器,嘱患者剪指甲,勿搔抓皮肤。
42.2.6 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交流,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解释其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精神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2.7 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可选择散步等活动,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利身体恢复,向患者讲明鱼胆的毒性,否认民间鱼胆能清肝明目的传说,告知患者生鱼胆不能食用3 小结口服鱼胆中毒多为急性中毒,其程度与服用的量及时间有关,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本组病例均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若透析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危及生命因此,中毒早期的急救处理及血液透析,少尿期及多尿期的护理至关重要血液透析滤过是弥散与对流方式相结合的血液净化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极大提高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可以更快地清除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1]此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也很关键,应向他们广泛宣传生鱼胆的毒性,避免再次服用而致中毒[参考文献]1 龚德华,季大玺.血液透析滤过技术的一些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2):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