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docx
6页浅谈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 范春煜(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Summary: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教材的几大弊病:纯知识性、静态性、孤立性、创新意识差等论文针对传统教材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即:动态教材要打破纯知识性教材的框子,要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要提倡创新法教学,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和思、创结合起来,学校和社会要有整体的学、创机制,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论文勾勒了动态教材和动态教学的框架构想Keys:动态教材 ;动态教学 ;创新法教学G434:A:1671—1580(2013)11—0058—02一、传统教材与传统教学的几大弊病(一)纯知识性传统教材的结构、内容及教学方式多为知识介绍型,即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考核考知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多着力记住书本知识,却又常止于书本知识,不思追究、不图发展、不求进取,即不习惯针对知识提出疑问,不习惯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不习惯联想所学知识的用途,不求利用、变通、创新换言之,传统教材与传统教学重“学”轻“思”知识若不与思、创结合起来,知识便是死知识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治学之道看,是很有道理的。
我国当前中学、大学的绝大多数教材都是重学不重思,教师、学生的教与学也基本如此,结果是,学生没有“思”的习惯,深思能力差,理论兴趣淡,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薄弱二)静态性传统的教材总体看是静态的,即不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不注重知识来龙去脉的介绍,表现为:教材和教学过程没有或很少有关于前因后果的问题参与,不讲或极少讲所授知识是什么现实需求的结果,是什么疑点、问题的结果,也不讲这个结果(知识)又能引发哪些新的问题,与哪些知识或现象有联系,可有哪些实际用途,可进一步向哪些方向发展等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在中国教育台校长访谈中,曾反复强调,教学要讲“来龙去脉”,这是抓住了当今教材、教学的主要弊端,抓住了要害,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确是当今教材、教学的改革方向教材的静态性还表现在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所显示的知识起点太早,战线拉得太长,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个人不能使所学面面俱到,即使只学某一学科,也不能做到精通因此,学生常起早贪黑,疲于奔命,学习效果却不好有人戏称:“活到老,学到老,到头来也还是个大傻包这种作法有悖于“与时俱进”的思想,常致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却又一事无成三)孤立性科学发展越来越证明,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联系的,甚至表面看来并无联系的事物也是有联系的。
许多教材受分析方法的影响,显得太独立、太孤独,割裂了它与许多事物固有的联系缺点是:1.它反映的知识可能有片面之嫌,2.它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影响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某种程度上,它束缚了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当今世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反映和证实了事物的广泛联系相比之下,我们的许多教材没能体现或没能更多体现这一规律和特点四)创新意识差由于传统教材教法偏重静态的知识传授,结果是,学生知识不少,但不思联想、不思应用、不思问题、不求变革、不求创新,对变革也无兴趣,也无能力我们有时抱怨学生创新能力差,其实责任多不在学生身上教材、教学过程没铺就创新的路,学生怎能走上创新的路;学校没有创新的训练,学生怎能有创新的能力;学校没有栽好创新的树,怎可期待他们创新的成果呢实际上,任何成果,包括创新的成果都是过程的产物,没有过程就没有成果二、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利于创新、利于克服上列弊端简言之,动态教材是把知识与它的来龙去脉联系起来的教材,也就是说,动态教材中既有知识,又有与某部分知识相联系的前提知识,以及由该部分知识引起的疑问、可能的用途及可能引发的新知识等动态教学则是按动态教材进行的教学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可以克服静态教材与静态教学的弊端。
下面是本文对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的几点勾勒一)动态教材要打破纯知识性教材的框子教师在讲解某部分知识前,要介绍该知识的背景,介绍产生这些知识的前因,介绍该知识产生前可能出现的问题、疑点,知识讲授后,还要提出问题,要把知识与问题结合起来教材还应反映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学校还应印发反映某部分知识及与该部分知识相联系而产生的创新与发明的书籍或材料二)要把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在讲解某一内容时,要讲解与这一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讲解知识出现的前因,讲解现学的知识是以前什么知识、什么疑点、什么需求的结果,即讲出这些知识的“来龙”;这部分知识讲完后,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可以怎样应用,思考这些知识还与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疑点,可怎样变化,可有什么拓展,用这些知识可有什么创新、发明,即讲出这些知识的“去脉”这种想法的目的就是使知识动起来,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和需求、利用联系起来,即启发学生不止于“学”,要进一步“思”,在思中巩固知识,在思中深入理解,在思中求新知、求发展、求创新教材的起点也应相应抬高,教材中前人的知识要适当紧缩,在爆炸式增长的知识海洋中要精挑细选,万不可陷入其中而无力自拔。
教材内容要尽力靠近今天的知识与需求三)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讲究创新法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体现在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始终,特别是在大学后期与研究生阶段创新意识要靠动态教材与动态教学来实现,即靠学思结合,通过问题,启发并培养学生,在学习、讲授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若能采用这种教材和教法,并多年如一日,贯穿教学始终,则不愁学生无创新意识,也不愁他们无创新兴趣和创新才能好的教师应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手若教师缺乏这些品质,则难成为好教师,也难培养出善于思,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四)教学考核要把“学”“思”“创”联系起来对学生而言,教学考核要考知识,但不能止于此,还应考核学生思的能力和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考核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变革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以及日后工作的创新、发明都是有推动作用的五)学校和社会要有整体的学、创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靠一两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它包括:1.要有一个既有知识又有问题,既有学又有思的完整的动态教材;2.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善于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教学计划,学科配套要与学、思、创对应;4.考核要既重知识又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大学阶段,特别是研究生阶段还应偏重后者;5.要有经常的校际、院际、系际以及系教研室内部的创新成果展示的活动,以引导创新、促进创新、培养创新意识的气氛;6.要设立问题专栏,开问题会,对好问题要像对好成绩那样给予奖励;7.每年、每学期要安排适当次数的旨在鼓励创新的评比、奖励活动;8.对业务领导的选拔与任用也应考虑他们的思、创能力,因为没有思、创能力的领导是很难带出一个有思创能力的集体的。
[Reference][1]李国辰.俄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俄]巴班斯基.论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4]郑体武.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全文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