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山东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doc
8页2024—2025学年山东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一)凝练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 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 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 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 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 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所谓“微尘中有大千, 刹那间见终古”, 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 坐驰可以役万景”, 都指出了诗的凝练性特征即使是偏于情节叙述的叙事诗, 其叙述内容也不能像小说那样铺展诗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 要求诗的语词也必须极为凝练、精粹, 用极少的言语去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便促使诗人对语词进行反复锤炼, 力争言简意深, 一笔传神, 在有限的诗行中, 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二)跳跃性 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 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 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 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 彼此没有持续性, 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以断续表现连贯, 以局部概括整体, 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 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跳跃等等时间上的跳跃, 是指从过去的到现在的, 甚至到未来之间, 进行大幅度的跳跃, 如春夏秋冬、古今、昼夜、朝夕之间等空间上的跳跃将东西南北、天上地下、海内海外的形象系列进行跳跃式组接而由眼中所见的外在的客观形象向心中所想的形象、思绪的跳跃, 则构成了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跳跃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三)节奏韵律性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诗是最强调节奏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是有严格规定的, 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调配声调也有助于加强节奏感语音有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 因而形成不同的音调有规律地搭配安排平声(阴平、阳平)与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
由音节长短以及音步多少构成的不同长短的句子, 表现出不同情感的缓急节奏诗的押韵, 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 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摘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有删改) 材料二: “巧思”与“机智”弥缝了白话诗的种种缺陷, 使它们逐渐与古典诗歌语言融会起来 首先, 它自觉地运用“主语转换”的方法, 消解了日常语言由于叙述主体即“我”的出现而造成的固定视角, 如卞之琳那首有名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别人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句从“你”的视角(桥上)去摄取风景, 第二句却从“看风景的人”的角度(楼上)来摄取“你”, 第三句以被动的方式将“别人”贴在了“窗子”上, 而第四句又把“你”投掷到别人的“梦”里, 在这种视角的转移中恰好表现了一种自我的失落感 其次, 它自觉地运用“逻辑中断”的方式, 打乱句与句之间的传递链条, 使诗歌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句子而由读者自行缀合, 利用这“跳跃”的空白来扩展诗的空间张力使诗人不能不把诗句大体上说“通”, 但是, 诗人可以使句内通顺的白话在句间不“通”, 像穆木天的《苍白的钟声》: 一缕一缕的膻香/水滨枯草荒径的近旁/先年的悲哀永久的憧憬新殇/听一声一声的荒凉/从古钟飘荡飘荡不知哪里朦胧之乡/古钟消散入丝动的游烟…… 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不太清楚, 拆开来, 却似乎每句都可以明白, 看似零散而无法连贯的诗句合起来并不是告诉“你”什么思想, 也不是倾诉“我”什么思想, 而是构成一种氛围, 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感受。
(摘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不擅长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但它在揭示生活事件的集中性和深刻性方面能大放异彩B. 诗歌“百炼成字, 千炼成句”的特点决定了它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 即使是叙事诗也不例外C. 诗歌遵循想象和情感逻辑, 进行结构上的跳跃, 超越了时空的束缚,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领域D. 白话诗中的“主语转换”的方法和“逻辑中断”的方式, 这都是与古典诗歌语言融会的尝试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 都应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B. 无论是动作、形象, 还是图景之间的跳跃性, 其内在的情感线索呈现统一性C. 只要调整诗句长短、强弱等的节奏变化, 就一定能带来和谐整齐的审美体验D. 白话诗中“逻辑中断”的方式需要读者利用“跳跃”的空白来增加阅读体验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诗歌凝练性”的一项是( ) A.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王夫之《姜斋诗话》B. 吟成五字句, 用破一生心。
——方干《贻钱鎕县路明府》C.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D.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4. 材料二尾段出现了设问句, 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 请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分析跳跃性的体现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前往梦幻山林安宁 ⑴在长白山, 我想去看望一片森林, 代替童年的自己 ⑵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我将大地上翻滚的麦浪、玉米、高粱, 想象成原始的森林大风吹过古老的村庄, 无数的庄稼发出亲密的碰撞、私语我穿过金黄的麦浪, 去寻找劳作中的母亲热浪将我重重裹挟, 变成一株饱满的麦子, 跟随暑气不停地向上升腾, 最终消失在辽阔的大地之上 ⑶夜晚来临, 我便去梦里寻找苍茫的森林梦中的森林是一片神秘的大海, 闪烁着幽蓝的光, 引诱我不停地靠近当我好奇地走近, 便会与它一起消失 ⑷在我走出村庄之前, 我从未真正抵达过森林, 但我却相信在那片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 藏着坚不可摧的梦幻城堡, 无数的飞禽走兽在其中出没, 花草铺满了每一寸泥土, 处处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⑸我去问父亲, 父亲一边用斧子将粗壮的蜡条砸进驮筐, 一边敷衍地丢给我一句, 森林里不是活着的树, 就是死了的树。
⑹直到我走进长白山, 在一片因火山活动而沉入谷底的地下森林里, 我第一次意识到, 生死并无边界, 就在人类无法踏足的地方, 生死消泯了差异, 生即是死, 死亦是生, 生死完美交融, 犹如混沌的宇宙 ⑺在一株曾经直插云霄的美人松倒下的地方, 无数的苔藓、蕨菜、蘑菇、野草、花朵、树木, 又在这残酷的死亡之上诞生, 并以野性苍莽的力量, 让生命之美肆意地流淌、蔓延生存与死亡, 诗意与粗暴, 温柔与狂野, 柔软与坚硬, 仁慈与狰狞, 萧瑟与壮美, 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万物在被雷电击倒的树木上, 以纤细柔弱的美, 继续辽阔无边的生每一片落叶, 每一截枯木, 每一个松球, 每一朵花瓣, 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参天古木, 都以死亡唤醒并滋养着新鲜的生 ⑻前往天池的盘山路上, 高山杜鹃正迎风绽放 ⑼这小小的花朵, 金子一样撒满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的山坡, 在寒风中傲然仰望着天空这风雨中怒放的花儿, 散发无限生机, 让人动容在这两千多米高的长白山上, 还有什么能像高山杜鹃一样, 以柔韧的生命之力, 刺透冰冷的积雪, 将晶莹剔透的花朵, 自由地绽放在高山之巅?每一个途经的人, 看到这片飘摇的花朵, 都会被它们孤傲决绝又奔放不羁的力量击中。
仿佛这股不息涌动的力, 是为了这一场千里迢迢的相遇你若恰好路过, 与一朵高山上的花儿对视一眼, 你会在它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里, 寻找到生命全部的意义, 即便在最荒凉的大地上, 也要为了这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 纵情地绽放这冰雪中超凡脱俗的姿态本身, 就是生命行经尘世的所有意义 ⑽就在这座被《山海经》称之为神仙山的长白山上, 亿万年以来, 两千多种植物和一千多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以比人类更为长久的生命, 让这条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地球的褶皱里, 鲜花怒放, 丛林茂密, 虎豹奔跑, 苍鹰翱翔 ⑾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截红松的横切面, 当我俯身靠近, 我嗅到一股清新的松木香味, 这香味如此持久、轻柔, 让人动容几百年的历史风云从未影响过它, 它只安静地站立在群山之中, 注视着四十米高空上流动的雾霭、云朵、朝霞、夕阳、风雨, 也默默吸纳着它们的精华我从它幽静的香味里, 嗅到一只黑熊威风凛凛地走过, 一头栗色毛发的小鹿欢快地奔跑, 一只双脚强健的花尾榛鸡在落叶中找寻着浆果, 一只松鼠爬上高高的树干悠闲地剥食着松子, 一群苍鹭拍打着翼翅飞向遥远的南方 ⑿不管是王朝更替还是山崩海啸, 都不能阻止它向着天空挺进的步伐, 不能改变它以沉默对抗时代更迭的强大定力。
即便它被雷电摧毁, 倒下, 就在它散发弥久芬芳的身体上, 无数的草木昆虫又生生不息地繁衍甚至当它被砍伐切割, 运出丛林, 摆上博物馆透明的展台, 它依然安静地吐露芳香这永不消失的香气, 是它在世间不灭的灵魂 ⒀我们并非长白山的主人一头猛虎, 一只秋沙鸭, 一株长白松, 一朵野菊花, 一棵人参, 它们才真正地拥有这片弥漫着热烈气息的群山人们为每一株树标上名字、年龄, 即便它被雷电击中, 倒在丛林之中, 它依然会被人类记住, 它的残骸也依然会在曾经生长的地方, 继续滋养新的生命而那些在两千米的海拔高度上, 顽强扎下根基的低矮的岳桦林, 则以遒劲坚硬的枝干, 被风雪雕塑而出的不羁身姿, 以及在短暂的两个月的生长期里, 顶着八级大风缓慢生长的沉静品格, 震动着人类正是这些看似矮小卑微的岳桦林, 用强大的根基牢牢地锁住大地, 守护着水源, 庇护着幼小的动物, 让群山下世代栖息的人们, 从容地度过浩瀚的岁月 ⒁当人们终结自己的一生, 将衰朽的肉体葬入森林, 群山却让轻盈的骨灰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生这生漫山遍野, 是汇入浩荡汪洋的河流, 是白桦树上睿智的天眼, 是剑戟一样插入云霄的枯木, 是一株小巧的东方草莓, 是河流上漂过的浮石, 是濒临灭绝的蝲蛄虾, 是一枚酸甜的蓝靛果, 是所有光辉绚烂生命的总和。
⒂这生在长白山中光芒闪烁, 延绵不息 (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童时代, 我将麦田的农作物想象成原始的森林, 既引出下文对森林的幻想, 又展现了儿童视角的童真B. 长白山森林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各种形态都可以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甚至生与死的巨大差异也被消解了C. 写红松被砍伐切割, 运出丛林, 摆上博物馆展台是为了批判人类肆意破坏自然和谐生长的行为D. 第九段采用第二人称“你”, 便于抒情, 拉进与读者距离, 产生独特效果7. 关于文中高山杜鹃段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高山杜鹃绽放的赞美表现出诗人渴望孤独、享受不与人往来的状态B. 与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