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docx
16页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 内容: 题型: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
《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 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三、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 隐者伯夷和叔齐 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 三、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 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 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