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宗教雕像22剖析课件.pptx

48页
  • 卖家[上传人]:夏日****8
  • 文档编号:281165109
  • 上传时间:2022-04-23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2.56M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宗教雕像中国古代宗教雕像一.概述 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先后出现各种结合实用的雕塑之外,还有大量具宗教用途或带宗教性质的雕塑,包括原始崇拜的图腾和神像,如红山文化女神泥塑像 商代青铜器大都是用于祭祀、礼制和享用的奢侈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政治礼仪的意义有一部分造型明显与原始社会流行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有联系以奇禽、异兽或人兽结合为造型的礼器,从铭文中的族徽、纹饰中变形的鸟兽纹,以及器型本身,都能看到原始宗教的深重影响 图腾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自然界的动物既是物,也是神(祖先)如饕餮 纹也就不是兽类的简单模拟,它既有兽性,也有神性(人性的幻化) 器物稳定庄严的造型,富丽神秘的雕饰,人兽巧妙组合的神化形象,体现了一种宗教与政治权力相结合的情感和理念从庄严神秘的形象,可以看出早期雕塑有意识的夸张、变形,与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政治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儒、释、道发展,由此出现的石窟与寺观,更成为宗教雕塑的主要园地二二.鉴赏鉴赏原始社会女神像原始社会女神像 1979年在辽宁咯左旗大城子镇东山嘴红山文化(距今5,000多年 )遗址,发现了两件小型孕妇像和20多件人像残块(左腿叠于右腿盘膝正坐,双手交叉于腹部)。

      这里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方形基址是祭奉地母神的祭坛,而圆台可能是供奉生育神或农神的祭坛女像的头部、右臂及膝下已残缺,体形肥硕的一件表面磨光,着红彩 红红山山文文化化泥泥塑塑女女神神像像 残残高高5 5厘厘米米红红山文化泥塑女神像山文化泥塑女神像 这是1979年在辽宁喀佐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塑像个体都不大,仅8厘米高,无头无脚,体矮而胖,通体经打磨,外表甚光滑;左臂下弯,左手拂胸,双腿略分开,蹲踞坐姿,腹部明显隆起如怀孕,臀部相应凸出裸体孕妇形象一目了然 这样的塑像表达了什么意思?连系其出土地点原为祭祀场来分析,表现的应是生殖崇拜在原始时代,人生两大主题,一要生存,二要繁衍因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战胜自然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繁衍春天定期举行生殖崇拜仪式,祈求子孙繁盛此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欧洲原始时代遗址中也发现过类似的女裸体雕像,臀、腹、乳房等与生殖有关的部位作极度夸张,被称为最早的维纳斯东山嘴出土的女裸体孕妇像,人体比例较适中 1984年在距东山嘴五十里处,位于牛河梁地区发现女神庙与积石冢群该处出土的女神头像发顶和左耳已残,头顶有圆箍形饰,眼球以玉块嵌成,形态神秘严峻该处还发现了同一躯体的肩臂残块,说明原为全身像。

      另外的人像残块约分属于五、六个个体,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别 在主室的中心部位发现相当于真人器官三倍大的鼻子和耳朵,说明原有一尊形体巨大的主神可知庙中供奉的是尊卑有序的神像群共存的还有大的猪龙、大禽等动物,以及各种陶祭器红山嘴后来又陆续发现有陶塑小型裸体女像,有的女像还穿着靴子可见女神崇拜曾经是亘古的文化现象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红山文化女神头像高22.5厘米牛河梁地区发现 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红山文化女神头像 头像现存高22.5厘米,与真人头差不多方圆形,扁脸,额部宽平,额上一圆箍状饰,眉弓不显,眼窝浅而平,双目较长,尖眼角,眼尾明显上翘,形成吊眼双眼球是用滑石质玉片经磨光后嵌入,鼻梁低而短,鼻翼扁平,其面貌特征是典型的蒙古人种表情严肃中略带笑意其制作手法是塑后烧制再施彩绘形象比例准确,技法成熟,5,000多年前的雕塑已能达此高水准,可算难能可贵为什么称为女神头像?因为此泥塑像在1984年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祭祀祖先的宗庙遗址内,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同时出土的诸多塑像也全是女性,所以考古学界断定牛河梁遗址是原始时代专门举行祭祀的场所女神庙遗址占地4万平方米,庙在海拔671米的山梁平台上,位置显要说明了神庙的重要性。

      据亲自主持女神庙发掘工作的郭大顺先生研究,认为这尊泥塑头像并非单独的头部塑像,应是一座全身人塑像的头部辽宁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辽宁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群址北朝石雕造像北朝石雕造像北朝石雕造像遗存较多,至今被发现的主要有北魏、北齐时期造像主要遗址有河北曲阳修德寺、山西沁县南涅水、山东博兴龙华寺、河北邺南城、山西昔阳静阳存、山东诸城和青州龙兴寺等青州龙兴寺遗址曾多次清理出北朝造像,其中以北魏、北齐时期造像数量最多,形体最大造像大多保留着彩绘和贴金,部分造像的躯体或衣饰上还有彩色绘制的人物故事画 北魏石雕造像北魏石雕造像菩萨菩萨 整体造型细瘦清秀,衣纹处理富有装饰性,是典型的魏晋风格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逐步现出汉族文化的特色北魏北魏菩萨像菩萨像 此像高达400厘米,细腻的表现出安详、清秀的人物神态,气质高雅,眼睛用刻绘相结合的方法,透出含蓄的神情东东魏魏青青州州龙龙兴兴寺寺菩菩萨萨像像 北齐造像多为面相丰颐,衣纹疏简,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这类疏简淳润的佛教造像,无论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衣裾里,似乎都能感觉到内部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

      造像虽没有大的动态,但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形象内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写实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感,明洁感人 北北齐齐青青州州龙龙兴兴寺寺佛佛立立像像北齐青州龙兴寺北齐青州龙兴寺菩萨像菩萨像北齐造像面型丰颐,衣纹简洁;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变革,既有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与人民的审美观念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北齐石雕菩萨头部北齐石雕菩萨头部 山东青州出土造型准确,雕琢细致,仿佛肌肤富有弹性,头饰、颈饰华丽但整体感较强,并不显琐碎北齐粉饰石雕北齐粉饰石雕立佛立佛衣饰处理极有特色,通体没有衣纹,人体结构隐现于织物面料之下,艺术水平高超青州邻近海岸,对外交通便利,所以该地的佛教造像风格很有可能受到外来影响洛阳龙门石窟造像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石窟分布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至唐代为高潮,先后营造了400多年,数量极多,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经典洛阳南郊12公里处,有两座青山相对而立,东是香山,西是龙门,悠悠的伊水流淌在两山之间,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龙门密布在两岸峭壁上的石窟,就是著名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1万余尊。

      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是唐代开凿的奉先寺,最有名的是该寺中的大卢舍那佛龛,这座佛龛由武则天用自己的脂粉钱捐刻,刻了4年才完工卢舍那是智慧之佛龛内有9尊石刻造像,卢舍那佛处于正中央,通高17.14米,面容清秀丰满;旁边更有普贤、护法天王、金刚力士等刻像这组群像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极强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龙龙门门石石窟窟文文殊殊菩菩萨萨像像龙龙门门石石窟窟释释迦迦牟牟尼尼像像龙门石窟力士像龙门石窟力士像敦煌莫高窟造像敦煌莫高窟造像敦敦煌莫高窟,又称 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世界闻名艺术圣地公元366年(即五胡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来到了鸣沙山下,当时正是黄昏时分,和尚已经又饥又累,突然看见山上万道金光,仿如千佛显现,他顿时被这奇丽的景象迷住了,并相信这是菩萨向他显灵,要他在这里设坛礼佛于是,他便四处化缘,在鸣沙山下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 洞洞窟窟外外景景莫高窟开凿在被河水冲刷而成的鸣沙山崖壁上这种沙石混合物质地较松,不易雕镌,所以敦煌的佛寺大都是石窟的形式现存的石窟大多数是从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开凿的,现存的洞窟有750多个,当中有492个留有壁画或塑像。

      窟内共有彩塑2,000余尊,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的彩塑都是木构泥塑,由于历时逾千年,跨越10个朝代,各个时代的彩塑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到北周的早期塑像,都是一些骨骼清秀、超凡脱俗的神隋代的塑像,个个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据考证可能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体形影响唐代的塑像,则是丰满健康,慈祥可爱,充满人情味和亲切感;最有意思的是从武则天时代起,观音的形象也由男变成了女 莫高窟彩塑莫高窟彩塑莫高窟彩塑莫高窟彩塑弟子、菩萨与天王弟子、菩萨与天王敦煌塑像以岩石为胎,上面敷泥,使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技法塑造形体,彩绘则为泥塑增光添彩一窟之中,彩塑与壁画有机地配合,在特定形制的石窟空间里,共同创造出佛教信仰所要求的庄严肃穆而又美丽动人的氛围,缤纷的色彩将他们融为一体 敦煌彩塑,无非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数量、品类不算很多,却是石窟内的主像初期都是紧贴壁面,逐渐形成圆雕真正的圆雕则出现在晚期以来中心佛坛式的佛殿窟中飞天和供养菩萨则做成影塑,黏贴在壁上 莫高窟晚唐第莫高窟晚唐第196196窟半跏坐菩萨窟半跏坐菩萨既有男性雄健魁岸的体魄,又体现了女性刚柔得兼的美丽莫高窟初唐第莫高窟初唐第328328窟主尊坐佛窟主尊坐佛神情雍容大度,加上活泼的衣纹以及背光和项光,使造型显得丰富多彩。

      佛教艺术的主人公是佛佛教认为在无限的空间中有众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佛教化众生,所以十方三世有无数的佛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叫做阎浮提,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也是这个世界佛教的创始者此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还有未来世的弥勒佛等早期佛像的典范之作,是莫高窟北魏第259窟北壁的佛禅定像 静修中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其基本造型显然来自于犍陀罗 ,但也已趋向于秀骨清像 莫高窟北魏第莫高窟北魏第259259窟坐佛窟坐佛静修中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菩萨在佛教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处于成佛之前最后的阶段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陀教化众生,传播佛法释迦牟尼下生之前,早已作为菩萨在天宫待机,因此敦煌一开始便有交脚而坐的菩萨形象做主尊更多的菩萨像是作为佛的胁侍(立在主尊两侧以服侍主尊的菩萨)而出现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菩萨是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弥勒等由于菩萨以慈悲抚慰人们的心灵,依照信徒和艺术家的意愿,菩萨衣装考究,往往戴宝冠、项饰、臂钏、腕钏,披挂天衣、帛带、璎珞(贯串珠玉而成的装饰品),有的素雅,有的华贵他们是寺庙佛堂中最美丽的形象北朝菩萨美丽俊秀,亭亭玉立唐代人物以丰肥为美,典型的盛唐菩萨,丰颐,体形婀娜多姿,呈S形扭屈,即所谓的端严柔丽之体。

      莫高窟西魏第莫高窟西魏第432432窟菩萨窟菩萨眉高眼秀,嘴小唇薄,耳饰垂肩,含笑俯视,是一位丽质内向的少女形象佛的身边,随侍左右的有菩萨,还有弟子为首的十大弟子 中,主要由迦叶和阿难随侍佛的左右迦叶和阿难名列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分别称头陀(苦行)第一、多闻(多学经教)第一 迦叶出身于中印度婆罗门,以大富之家舍财而修头陀之行释迦涅槃后,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 为上座佛灭(指涅槃、圆寂)后20年,入灭于鸡足山 莫高窟隋代第莫高窟隋代第427427窟阿难窟阿难具有斯文、潇洒的风度,兼有满面稚气而故作矜持的神情莫高窟初唐第莫高窟初唐第328328窟迦叶窟迦叶浓眉颦蹙,口似诵经,双手合十,显示出苦修时潜心专注的精神状态佛国世界里有护法的天神有所谓四天王天,俗称四大天王,居须弥山 的半腰,分别负责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保护佛国世界佛教艺术中,他们都身穿甲胄和战裙,足下踏着邪鬼,手中所持的法器各有不同;东方持国天名提头赖吒,南方增长天名毗琉璃,西方广目天名毗楼博叉,北方多闻天名毗沙门最令人注目的是手托宝塔的北方天王,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力士(或称金刚力士)是另一种护法神他们是手里拿着金刚杵护卫佛法的勇士,守卫在佛坛或寺庙大门的两侧。

      莫高窟中唐第莫高窟中唐第194194窟力士窟力士隆起的肌肉既写实又夸张,显示出无穷的力量莫高窟盛唐第莫高窟盛唐第4646窟天王窟天王张口作怒吼状,双手叉腰,气概昂扬弓步横踏地神,更添雄武之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