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与赏析.doc
10页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赏析一】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 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 人家 二字,为下片的 墙里佳人 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 枝上 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 又 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 天涯何处无芳草 ,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 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 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其二):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 墙里秋千 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 人家 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 行人 ,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 绿水人家 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 天涯 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 无情 ,乃因不知有墙外 多情 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人世多错迕 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 多情却被无情恼 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
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 枝上柳绵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 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 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 奴所不能歌者,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 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 香草美人 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赏析二】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 ,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 化用晏殊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 燕子 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 又 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 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 隐 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 显 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 花间派 的 绮怨 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从 墙里秋千墙外道 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 顶真格 ,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 墙外 ,紧接第一句句末的 墙外道 ,第四句句首的 笑 ,紧接前一句句末的 笑 ,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 ,感情低沉; 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 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赏析三】 苏轼怀抱忠贞,却惨遭一贬再贬,年事已高,还被贬到当时的蛮夷之地惠州,此词便是苏轼在惠州时所作。
词的上片 伤春 ,下片 伤情 ,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词人感伤中拥有的旷达,旷达里埋藏的优愤起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从细微处着眼,描绘出春夏之交时的暮春景象:花儿大半凋零,残存的花瓣也失去了往昔的娇艳;杏儿已从花蕊中长出,又青又小季节的交替,时序转换的时节是 最难将息 的时节,面对残花,面对 绿肥红瘦 ,面对下一个轮回的紧紧相逼,怎不让此时的苏轼黯然神伤这感伤不是崔莺莺的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式的青春愁闷,也不是林黛玉的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式的凄切哀叹,它是一种老年人平静的叹息,含有一种裂人心肺的无奈与失落当然这伤感中也有一点欣慰(花未落尽)、一点希望(青杏已长)、一点旷达 当作者的目光从近处移向远方、从细小浓密之处投向广阔的前方时,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你看燕子斜着尾巴在绿水上飞来飞去,绿水流淌,环绕着几户人家,画面有动(燕子)有静(人家),化静为动(绿水),有实(燕子)有虚(人家),化虚为实(绿水),开阔明净,有层次感,不像柳永写的 暮蔼沉沉楚大阔 的压抑、浑浊这一舒展的景象安慰了作者内心的忧嗟 但当作者收回了视线,看到身边的柳树时,发现 枝上柳绵吹又少 。
柳弱絮老风急,风儿掠过,衰老得失去生命力的柳絮渐渐随风而逝,柳树只能无力地摆动着柔弱的枝条在不可抗拒的外力面前,一切努力都是如此的无力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睹物思人,以物喻己,一种深沉的比 花褪残红 更强烈的失落感击中了他,以致使他凝视很久旷达的作者如何从这一片最黑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苏轼信奉儒、道、释,但从不言 归隐 、 归田 ;身世浮沉,仕途坎坷,虽有人生空漠之感( 唯恐夜深花睡去 )、出世之愿( 江海寄余生 ),但从未忘怀世事,蹈人虚空,而是因洞察世事更显旷达在这最失落的时刻,老年的苏轼就这样安慰自己: 天涯何处无芳草 ;并以之作为上片的结句是的,柳树已老,柳絮已少,但地上如茵的绿草仍存,并铺满大地我们知道,在屈原的诗中,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贤臣,并在以后形成这一比兴传统以苏轼的忠义、坚贞,下场尚且如斯,天下还能有如此多的 芳草 ?苏轼哪有这么多的同事知音?与其说这满天涯的芳草带给作者安慰,不如说是自勉自慰,甚至是发自心底的怨愤: 天涯何处有芳草! 上片中作者的情感一波三折,写出来一唱三叹,最后这三层情感紧紧地叠加在一起,象外生象,境外生境,情思缠绕,意味无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认为 枝上柳绵 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史书记载,苏轼的侍妾朝云,每歌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则泪满衣襟;但她又偏好此句,反复吟诵,竟郁郁而终也许只有她才听出了苏轼此刻的处境和内心里的复杂微妙的情感,才听出了豪放词调的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婉约的无法言说的情味,下文会详细论及 与上片豪放中的婉约相比,下片显得节奏明快,意象鲜明,风格似乎也变得调侃戏谑,努力想从上片里的伤感与沉重中摆脱出来这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一个 佳人 ,一个 行人 ;一个 多情 ,一个 无情 ;还有一堵不知高低、不解 风情 的围墙横亘其间,恶俗而又有趣还因这种对比手法的和语言的简练甚至用词的重复,画面显得清晰、简洁细细分析,实则不然,你会发现下片的空间、意象的模糊性、歧义性更大,有更深厚的意蕴苏轼豪放之下竟有如此不可触及的悲凉 【赏析四】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 喜欢它,第一是因为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婉约中不失豪迈,失落中不乏豁达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和这首词押的 a0 韵是有极大关系吧? 第二是因为其内容熟悉整首词的人可能远不如熟悉 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一句的人多,而主动认识这首词的人又往往是因为知 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一斑而欲窥全豹。
天涯何处无芳草!眼前的芳草固然是好,但如果它不是属于你的,你又何必执着于它?天涯望去,莽莽苍苍,芳草连天,只要肯等待,肯寻觅,总有一株属于你! 这首词应该送给年轻人,从刚进入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到陷入热恋中不能自拔的青年对于失恋者来说,它是一剂良药;对于即将踏入青春之门的孩子们来说,它也是一剂集预防与治疗于一身的良药 前几天看《一天零一夜》,一条河上现一浮尸,捞起来看,是一个20出头的青年在该新闻节目他曾露面两次:第一次欲跳河,被人劝下,自嘲说做人要被人瞧得起;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幸运,终至殒命自杀原因,仅仅是因为女友与其分手,何其悲也!我想,他一定没有读过《蝶恋花》,或者是读过,但没有读懂 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一首感情健康、艺术性强的诗词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信息与情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有时,甚至会挽救人的生命苏轼的《蝶恋花》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回到这首词本身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