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鸟的术语与符号.doc
4页有关鸟的术语与符号L (体长) 鸟体仰卧平展,自嘴尖至尾端之长度,通常取两性 平均值,若两性差异过大时分别标出I、II国家重点保护级别 雄鸟 早雌鸟夏候鸟春夏季居留并繁殖的鸟,在该地称为夏候鸟冬候鸟 仅在冬季居留的鸟称为该地的冬候鸟旅鸟 仅春秋迁徙吋可见停留的鸟留鸟 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而不迁徙的鸟类,有时有短 距离游荡迷鸟 偶然出现的鸟本书对偶见鸟、迷鸟通常不作居留型说明雏鸟 孵出后至廓羽长成之前,通常不能飞翔幼鸟 离巢后能独立生活但尚未达性成熟的鸟亚成鸟比幼鸟更趋向成熟的阶段,通常用于第二年或更长的时 间尚不能达到性成熟的鸟类有吋也作幼鸟的同义词成鸟 性腺发育成熟(羽色也显示出物种特征),具有繁殖能力 的鸟一般小型鸟岀生后第二年即为成鸟,大中型鸟常需3~5年早成鸟 雏出壳后全身被绒羽,眼睁开,有视、听觉和避敌反应, 有一定的维持恒温能力,能站立和行走并随亲鸟自行取食,又称离巢 鸟晚成鸟 雏出壳后体裸无羽或仅稀疏被羽,眼未睁,仅有最简单 的求食反应,不能站立,要亲鸟保温送食一个吋期后才能离巢,乂称 留巢鸟半早成鸟雏鸟在发育上为早成鸟,但习性属晩成鸟(滞留巢内, 由亲鸟喂育一个时期才能离巢),如鸥类。
半晩成鸟 初生雏不全被绒羽,眼睁或未睁,脚软弱无力,不能 离巢,需亲鸟送暖送食,如猛禽夏羽 即繁殖羽,为成鸟在繁殖季节的羽被,从早春开始,通过 部分换羽而呈现旅鸟在春季迁徙过程中逐渐变成夏羽冬羽 即非繁殖羽,繁殖期过后经过一次完全换羽而产生,旅鸟 着冬羽进行秋季迁徙,并在迁徙过程中完成换羽过程即羽瓣(羽片),由具钩和缺刻的羽枝勾搭而成,其位于羽 毛内侧者称为删,位于羽毛外侧者称外牺,通常外栩较内甲羽狭窄纵纹羽毛上与羽轴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斑纹,其与羽轴重合者称 轴纹(羽干纹);多羽连成一条带状斑纹者称带斑横斑 与羽轴垂直的斑纹,有的左右成对端斑 位于羽毛末端的斑块次端斑 紧邻端斑内侧的斑块蠹状斑 甚为细密的波纹状或不规则的横斑,犹如小蠹虫在树皮 下筑成的坑道而得名羽缘斑 沿羽毛边缘形成的斑纹,如山斑鸠的翼上覆羽翼镜鸭科鸟类次级飞羽闪金辉的外栩连成一个块斑特称翼镜 颊纹从前向后贯颊的纵纹髭纹 自下嘴基向后延伸的纵纹,介于颊与喉之间上体 头、颈及躯干的上面统称上体,下面为下体蜡膜 嘴基似蜡质的一层硬膜,在东北仅为猛禽所特有,隼形目 最明显,鼻孔即开在蜡膜上鸽类鼻孔基部的膜,本书称之为软膜额甲 额顶部裸露无羽的肉质盾甲状物,如黑水鸡。
翱翔鹰类乘上升气流展翅高飞而不扇动双翼的…种飞翔方式悬停 (停空飞翔)鸟在空中频频振翅却停滞不进的一种飞翔方 式,隼类料多见翎领 着生于颈侧(或含后颈)似领的长羽,例如风头鵝鵜、鸳 鸯()长耳号鸟面盘周围密集的小羽亦称翎领尾羽 左右成对着生,尾中央的一对称中央尾羽,其科称外侧尾 羽,最外侧一对称最外侧尾羽附踰胫下、趾上,由跚骨和部分附骨愈合而成,常被误称为小 腿跚踰在多数种类被鳞,少数种类被羽,个别种类无鳞(如翠鸟)对趾足(对趾型) 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适于树干 上攀援活动,例如绿啄木、大杜鹃并趾足向前三趾基部并着在一起,中外趾间并着的程度较深, 适于树栖,为攀禽类所有,如翠鸟前趾足 4趾全向前,有的第1趾可逆转向后,雨燕类以此型 足挂在岩壁上栖息全蹊足4个趾都连蹊,后趾可与前趾对握,与鸭类的满蹊足不 同,如鹅鹅半蹊足(微蹊足) 前趾间仅基部有蹊,中趾外侧蹊比内侧蹊发 达,涉禽类有之,如苍鹭瓣蹊足 前趾两侧具花瓣状蹊,适于游泳,如鵰鵜、瓣蹊鹏等巢的量度 巢外沿的直径称外径,内沿的直径称内径,巢外观的 高度称巢高,巢窝的深度称巢深(不含巢底的厚度)翼色本书所及翼的颜色是指翼上次级覆羽的颜色,有时也称为 翼覆羽的颜色。
本资料引自《东北鸟类图鉴》一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