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ppt
104页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三、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四、 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历史形成,见第三章第一节,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见第三章第一节,三、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技术的本质(二)技术的特征,(一)技术的本质,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马克思从分析劳动过程人手,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204页。
第二,“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0页 )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他说:“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2-473页 )从历史上看,正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反思主体主要是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他们是“比较倾向于亲技术的” ,希望通过对技术细节的分析和考察,了解技术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术语去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将世界进行人为的通约化如卡普(E.Kapp)提出了技术的“器官投影说”,认为一切工具和机械都是人体器官的外化,是向大自然的“投影”,是人体结构对自然的“置换”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
日本技术论在技术本质上形成“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方法技能说”认为技术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完成某项科研和生产任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代表人物为村田富二郎等人; “知识应用说”视技术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意识的运用,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代表人物为武谷三男、星野芳郎等人;,“劳动手段说”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是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代表人物为户坂润、相川春喜等人 这些观点各有特点,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二)技术的特征,1、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3、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4、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5、作用范围的上国际性与民族性 6、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1、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具有客观实在性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
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或“能动关系”,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是实践中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同时,技术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3、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因此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4、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技术体系的更替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体系的发展及演化过程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例如:媒体技术的发展、车辆技术的发展,5、作用范围的上国际性与民族性,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特性。
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 例如,国外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在中国就需要适当调整6、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个人观点,毛牧然,陈凡.论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化模式——兼论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目录-1,以往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2.由两种状态所构成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化模式,,目录-2,3.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4.为技术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1.以往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1.1技术工具论 1.2 技术价值论 1.3技术价值的统一理论,1.3技术价值的统一理论,(1)海德格尔的观点(2)芬伯格的观点(3) 统一理论,(1)海德格尔的观点,有观点认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价值论都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割裂,表现为一种割裂的技术价值观。
─ Heidegger M.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M], trans. w. Lovitt.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97, 17.,(2)芬伯格的观点,芬伯格说:“技术理性的主要形式既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由技术本质所决定的中性要求,而是表现为意识形态与技术之间的‘交叉域’,这种‘交叉域’就是‘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的统一 ─ Feenberg A.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M],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14.,(3) 统一理论,技术,,矛盾统一体,,,自然属性,社会属性,+,2.由两种状态所构成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化模式,2.1技术价值的分类 2.2 以其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2.3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模式,2.1技术价值的分类,人们对于技术应用会产生正负面后果(价值)一般没有争议,但在技术本身是否有价值属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修订版)[M],沈阳市: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289; 289; 258.,技术价值的类型,技术本身,x,,,,技术应用,,技术本身价值,技术现实价值,,,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模式,,,2.2以其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将技术的两种属性结合起来,,,海德格尔 & 芬伯格,,+,技术形态的演化模式,,,远德玉教授,,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模式,,,作者,,,评价,技术价值的统一理论结束了在技术本身是否有价值属性问题上的争论,现在多数人都认为技术本身具有价值负荷的属性。
卡尔.米切姆)但是在技术价值如何负荷的问题上(即具体技术形态价值负荷的动态模式),统一理论只在宏观和静态的层面予以了探讨,未能提供给人们一个完全清晰的认识远德玉教授从技术形态的演化模式出发论述了技术本身的价值负荷问题,开启了探讨技术本身价值负荷问题的微观动态视角,为笔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科学原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目的性,,技术原理,+,功效性,技术发明,+,经济、社会性,,,,,,,,,生产技术,,+,,,,,,,,技术形态的演化模式,,,技术本身价值的形态,技术原理阶段的技术本身价值,,,技术发明阶段的技术本身价值,,生产技术阶段的技术本身价值,,,,2.3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模式(图示),,,,,,,,,,,,,,,,,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生产技术,,,,,,,,,,量变,量变,量变,质变,质变,质变,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状态,技术本身价值形态在一个方向上的演化模式,技术本身,技术应用,,,3.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3.1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扬弃3.2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1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扬弃,,技术价值统一理论的可取之处在于克服了技术工具论与技术价值论的片面性,把技术的工具价值和技术的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于这种统一只是停留在宏观静态的层面,未能给人们一个完全清晰的认识3.2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继承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可取之处,将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研究深入到微观动态的层面,就会将以往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会对技术本身价值负荷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技术是一个自然(工具)属性与社会(价值负荷)属性相结合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系统,演化到具体技术形态和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质变阶段(包括“技术原理”、“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技术形态的演化和技术本身价值的负荷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负荷有以往主体价值取向的具体技术形态表现出自然(工具)的属性,等待新的主体价值取向的负荷4.为技术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4.1把握技术形态与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处于质变阶段以后新的价值负荷的方向性 4.2注重对技术形态与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处于量变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的评估与监控,四、 技术发展的模式与动力,(一)技术发展的模式(二)技术发展的动力,(一)技术发展的模式,1、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发展的模式体现为,外部需求的推动,技术体系中技术目的和手段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科学发展的推动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2、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 ——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 社会建构论 ——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二)技术发展的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