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历史七年级上(1-2单元).doc
2页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居民(旧石器时代)一、元谋人时间:约170万年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意义: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时间:约70万—20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三、山顶洞人时间:约1.8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人工取火,钻孔、磨光,懂得爱美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 代表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生产工具陶器半坡聚落黄河流域6000多年半地穴式粟磨制石器彩陶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7000多年干栏式水稻磨制石器黑陶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决定房屋结构不同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影响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黄帝(黄河流域)--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炎帝(神农氏)的贡献: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3、黄帝(轩辕氏)的贡献: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属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4、涿鹿之战:炎黄—蚩尤(奠定了华夏族的主体)5、“阪泉之野”大战:炎帝—黄帝6、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推举标准:贤能;推举方式:和平)7、禹的功绩:治水。
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8、传说和史实区别:传说包含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注: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产生)2、 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政权的名称建立的时间开国者最后一个国王定都相关战役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桀阳城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纣王亳—殷(河南安阳)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镐京(今陕西西安西)牧野之战3、夏商周灭亡的原因和启示:原因:统治者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和国家一、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目的: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2、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3、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4、意义: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5、分封制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6、周初重要封国:鲁、奇、燕、晋、宋等注:①古人对西周政治局面的描述:“礼仪征伐自天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定和繁荣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③西周的制度:世袭制、等级制、分封制③西周社会统治人们的手段: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祭祀和打仗)第七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一、春秋五霸:1、齐桓公(首霸)--标志:葵丘之盟首霸的原因:①齐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②管仲改革(根本原因) ③顺应当时政治形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2、宋襄公3、晋文公——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晋楚 成语:退避三舍)4、秦穆公5、楚庄王—邲之战(交战双方:晋楚 成语:问鼎中原)二、战国争雄(朝秦暮楚)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韩、赵、魏瓜分晋国。
齐国大夫田氏,建立田氏齐国(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局面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合纵(苏秦):“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连横(张仪):“事一强以攻众弱”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争霸战争的作用: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争霸战争的影响:给社会造成了灾难,但有利于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公作则迟—分地则速)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目的:国富强兵首开变法之风:魏国(李悝变法)3、 商鞅变法(封建性质改革)背景:春秋以来,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为了发展经济,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纷纷要求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什伍连坐) 奖励生产(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禁止弃农经商) 奖励军功(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承认土地私有(核心) 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 统一度量衡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场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变法措施分类变法的具体措施富国的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的启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符合本国的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1、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龟甲和兽骨上3、金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立人像)5、西周刻写金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第十课 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一、孔子(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人)思想上: “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克己复礼政治上:为政以德教育上:创办私学(最重要的教育贡献) 有教无类(教育对象)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态度) 温故知新(学习方法)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相互辩论,吸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道家庄子《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兵家孙武(春秋)《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都江堰时间:战国 人物:李冰父子地点:四川成都 岷江组成部分: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神奇的编钟(战国)湖北随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