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汉服配饰的传承与创新.docx
12页浅谈汉服配饰的传承与创新 何泽棠 陈婷婷 丁雅伟 洪冬怡摘 要: 汉服配饰的文化复兴一度陷入困境,为更好地传承汉服配饰文化,可从汉服配饰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切入,以传统汉服配饰为基础,进行变形、变色、文创、古物今用等四种方式创新,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文化多元时代进行再生产与再发展关键词: 汉服配饰 传承 创新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千年岁月沉淀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及审美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中独特魅力的展示服饰作为衣食住行的首位,更是彰显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自2003年开始,汉服运动逐渐兴起,但至今十余年,汉服运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且不断遭受批评与质疑汉服运动是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目的的自发性民间运动,是中华民族在多元文化碰撞下族群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汉民族传统服饰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深受各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演变出了不同特点因此,汉服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与朝代更迭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特征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足见汉服服饰文化的影响力既然汉服在汉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什么在现代传承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呢?答案不言而喻,其一,汉民族服饰自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入侵出现了断代现象。
其二,汉服服饰形制繁复不适应于现今社会人们的着装需求我国的汉服复兴运动是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兴起的,本质上是复兴传统汉服的运动,也就是说汉服复兴运动并没有结合时代的发展现下的汉服复兴运动更多地倾向于复刻传统汉服,而没有立足于社会现实《汉服运动的现状与问题——与和服的考察比较》一文比较了汉服运动的“本质主义”与和服运动的“建构主义”,提到汉服运动追求文化的纯粹性,导致建构出的汉服文化存在复古倾向,和服运动更倾向于时尚、娱乐与丰富生活,更具多元化这是和服能在日本得到很好传承而汉服在中国的复兴运动却举步维艰的原因综上看,复兴汉服服饰文化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不应该局限于绝对意义上的古老文化延续,更应该立足于时代之上的再生产与再发展一、汉服配饰的前景调查“服”即身上穿的衣服,“饰”即饰品与修饰,既指与衣服相配的饰品又指装扮的手段古人是非常注重配饰的,他们把配飾作为美化外表、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因此配饰是他们日常穿戴必不可少的东西,虽是点缀,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也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无论男女,都要佩玉,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是古人对于美德的追求。
不仅如此,玉还会被做成不同的形状,用在冠冕之上、佩戴在身上、安放在怀中或做成组件等,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名称,表达了不同的内涵然而,在复兴汉服文化的热潮中,对汉服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配饰文化研究却少之又少如果要突破绝对意义上单一的汉服复兴,从汉服配饰文化创新入手达到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目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本“汉服配饰的研究及其在现代的应用”课题组将目光聚集在汉服配饰创新上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究,课题组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大众对汉服配饰的了解、兴趣、市场前景等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人群覆盖各个年龄阶层和各种职业,其中青年和学生占比过半图1)调查结果清晰地显示:虽然听说过汉服配饰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60%,但对汉服配饰文化很感兴趣的人数不足30%;令课题组欣喜的是,在“请问您认为汉服配饰文化有必要传承吗”这个问题中,有近93%的人都选择“有必要”说明人们虽然都知道有汉服配饰的存在,却因为不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不感兴趣(图2、图3)表明虽然有许多人对汉服配饰文化传承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这项传统服饰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了解汉服配饰的窗口是本研究项目的初衷,与人民大众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
然而,传统服饰文化毕竟已经是过去式,有许多配饰不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形态,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比如许多配饰的佩戴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腰饰中革带的佩戴就有严格的规定,钉缀有玉銙的玉带只能供帝王使用,金銙、犀銙用于达官贵族,银銙、瑜石銙用于品级比较低的官员,百姓用铜銙、铁銙这种等级制度与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不相合,为了使汉服配饰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必然要对其进行调整,包括去除文化糟粕,以及对其变形变色等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正是课题组的核心创新观念二、汉服配饰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对汉服配饰进行创新,课题组对汉服配饰的形制、功能、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此,课题组阅读了大量研究汉服配饰的书籍参考借鉴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等书籍,结合本项目创新方面的需要,课题组筛选出了汉服配饰中最具有创新价值的六大类饰品:冠饰、首饰、耳饰、颈饰、腰饰、首饰以这六类饰品为线索,以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唐绪祥,王金华《中国传统首饰》,管彦波《中国头饰文化》,杭海《妆匣遗珍》等书籍为资料基础,课题组整合出了一本关于汉服配饰的《资料册》。
在《资料册》中,课题组用罗列的方法介绍了这六类汉服配饰基本的功能意义和分类例如腰饰,这一大类分为大带、鞶带、钩络带、笏头带、绶、佩囊、玉佩、大佩、事佩九类每一种类下面还分有各种小类,例如大带按材质还分为缟带、练带、罗带、锦带;按形制分为勒帛、直系、裹肚、手巾、抹布除此之外,每一小类饰品独特的功能意义、佩戴方法等在资料册中都有简洁明了的介绍《资料册》不仅为课题组的创新提供了基本方向和灵感来源,更为后来的创新成果说明介绍提供了基本的蓝本然而,对传统的汉服配饰进行变形变色必定会影响本来面目的保存,可能会对汉服配饰文化传承造成冲击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们了解到汉服配饰的文化内涵,达到传承并且普及配饰文化知识的目的,课题组将为每一件重新创新设计的物品特制一份说明书在这份精心设计的说明书中,将对该件物品设计的原型、原型代表的配饰的种类、内涵意义等情况进行说明消费者通过浏览说明书将对这件物品背后的汉服配饰原型有基本的认知,达到传承汉服配饰文化的效果下面就以天下太平珐琅银步摇为原型设计的钢笔为例这支龙形步摇经过一些造型上的改变,将步摇的钗身去掉弯曲的部分,将其变成笔管,加入钢笔笔尖的设计,可将其变成一支可日常用的精美钢笔。
如图4、图5所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配饰原型的形制内涵,也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汉服配饰文化,我们将这件钢笔的原型步摇的介绍融入产品说明书中,并以此为引向大众传递步摇这类饰品的基本含义下面就以这支步摇为例,展示我们的说明书将会介绍哪些方面内容首先,我们会介绍这支钢笔原型——天下太平珐琅步摇,包括朝代、出土时间和地点等其次,介绍这支原型归属的配饰大类——步摇盖以银丝宛转屈曲作花枝,插髻后,随步辄摇,以增媌婧,故曰‘步摇”(《采兰杂志》)步摇是一种插在髻上面的饰物,上面缀有走路时会随之摆动的花枝,故名之“步摇”这是步摇一开始的含义,后来一般认为“单挺”的在结构上称为簪子,“双挺”或“三挺”的称为头钗,除了在簪首镶嵌珠宝玉石或者点翠点蓝外,还有垂饰珠坠流苏的,称为“步摇”这样介绍,大众不仅对于步摇这类配饰的了解更进一步,而且了解簪子、步摇、头钗这几样饰品的不同之处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说明书上附几句关于步摇的诗句,或者历史小故事,增加说明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前述《资料册》整理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现纷繁的配饰可以按照创新程度做如下划分:1.难以创新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汉服配饰,比如一开始就被我们剔除的足饰和发饰。
2.加以一定变形就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汉服配饰,比如首饰中的发簪,步摇等3.可以古物今用的汉服配饰这一类往往不需要对原有配饰形制进行变形比如清朝就有挖耳勺式银簪,我们对其稍加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就能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本课题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类饰品中,其中第二类饰品最能体现创新思路按照创新的方法划分,本课题的创新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变形这里的变形不仅是改变汉服配饰原有的形制,还包括改变其大小,或者改变一些不重要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日用品1.改变形状这组以兵器为主题的创新设计遵循了变形的创新思路设计原型是来自民国时期满族的兵器主题的四式珐琅彩银簪(图6),独具特色的题材非常吸引眼球中国传统观念文化认为,以兵器为装饰可以达到辟邪驱祟的功能因此,课题组选取了其中较为美观的两只簪子做了一组笔的设计,将其设计成高端精美的钢笔(图7),既独特又具有文化内涵2.改变大小乌龟凳的设计便是遵循了变形这一创新思路,它的原型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商代玉龟(图8)我们放大其体积,将其憨厚朴实的外形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凳子身上,设计出一套亲子乌龟凳,真正做到将汉服配饰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图9所示二)变色古今审美不一致,许多汉服配饰配色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或是因为其无法辨别原型的颜色,课题组对一些配饰的配色进行了改变,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图10的书签设计灵感来源于湖北汉阳晋墓出土的鎏金铜牌饰,即图11所示久居地下使其原有的光彩消磨殆尽,为了让其更加具有吸引力,课题组给书签设计了配色,使原来没有色彩的古物重新焕发了光彩三)文创类文创指文化创意产品,是近几年的新兴产业,通过创新的方式对文化主题进行再解读与创造,即创意转化的行为过程与相关产物课题组在讨论冠饰篇的时候发现现代生活对于冠饰这一方面的功用继承是非常完备的,传统汉服冠饰中的巾是为敛发,帽是为御寒,冠是为修饰观之现代,同样功用的物品比之古代多不胜数且花样繁多,课题组采用文创的方式将某些存在此类问题的配饰进行创新,挑选恰当的配饰将其印于布包或T恤上,也可配上网络用语等现代社会较为流行的因素,提高配饰文创产品的趣味性,激发人们对配饰文创产品的購买欲,使其接触传统配饰文化图12中两个人物佩戴的冠饰属于冠饰中的幞头,按形制分属于幞头中的英王踣样,唐中宗李显未登基时所创,李显在藩时为英王,故有此称由于幞头难以应用到现代生活中,我们受人物表情启发,将其与网络流行语相结合,形成具有反差效果的表情包,印制到帆布包上,就成了一件时尚日用品,设计成果见图13。
四)古物今用这一类汉服配饰的创新思路主要集中在探究一些汉服配饰的现代用途,让千百年前的佩饰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图14中的这两支挖耳勺,金色的挖耳勺原型是银镀金嵌翠石耳挖簪(图15),属于故宫藏清代后妃首饰,银镀金耳挖,银镀金花托,嵌碧玺海棠花,蓝宝石花蕊,翠叶,蓝宝石花蕾,缉米珠花枝,雍容华贵,富丽典雅由于现代依旧有挖耳勺,我们便开拓了古物今用这一创新思路将那些在现代依旧具有实用价值的汉服配饰挖掘出来,通过包装使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中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在花钿中找到了古物今用的灵感花钿作为古代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寿阳公主的一个小故事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花钿作为古时女子妆面的点缀同样可以应用到现代女子的妆容中课题组将一枚花钿设计成贴纸的样式,在妆容完成的最后贴于额头便可对整个妆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方便又美观花钿使妆容具有中国特色,这样的设计相信会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如图16所示项目组的设计思路基本沿袭这四类设计方向,这样创新出来的物品相信较易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对汉服配饰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抬眼四望,如今的中国似乎很难找到有中国元素的配饰,课题组此次创新旨在让中国汉服的配饰得以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