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doc
10页中舞网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开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正确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开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
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根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暴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毅,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
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抖,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从上面的“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来看,苗族舞蹈在很多形式上都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以表现,很多舞蹈都与祖先崇拜祭祀有关,像“木鼓舞〞“古瓢舞〞“芦笙舞〞等舞蹈形式虽然现在已向自娱及娱人开展,但其根源都是以祭祀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的盛行决定了其以祭祀为背景的舞蹈的盛行,舞蹈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为宗教效劳但正因为舞蹈在宗教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仪式舞蹈才能开展至今得以流传其次苗族舞蹈主题始终表现为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普列哈诺夫说过,舞蹈是“人的生产活动在娱乐、在原始艺术中的再现,艺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形象〞无论是原始舞蹈,还是现在的舞台舞蹈艺术,其根本还是要建立在生活的根底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整个舞蹈就如同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
苗族现今流传下来的舞蹈,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无论是表现劳动生产,还是狩猎生活,它都体现了苗族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意志和乐观精神 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世居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其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不仅包含了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艺术,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戏剧、军事、体育等传统文化艺术摆手舞已成为土家传统文化的大聚集,透过其内容与形式,可以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开展历程闻一多先生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锋利、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土家族民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精彩的艺术演绎,同时还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㈢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之一。
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说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的烟盒舞其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普及城乡,现已开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㈣布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分布布依族的民间舞蹈元素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傩舞等 布依族的织布舞就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把织布这种技艺开展为织布舞蹈,其舞蹈是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二、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每一种舞蹈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传衍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动作体系的不断反复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凭借共有的艺术特征体系,到达它的表意抒情目的,并实现其审美价值从以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里我们来归纳其共有的舞蹈艺术特征 ㈠腿部的“曲膝颤膝〞 腿部的“曲膝颤膝〞在西南各民族民间舞蹈中几乎都有体现,是舞蹈中最为突出而又典型的动态特征曲颤膝〞包括双腿原地颤抖、大二位蹲步的根底上双腿左右移重心的曲颤抖、重拍向下的顿挫感的曲膝,跳跃步伐的颤抖等特征,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共存。
这是因为“曲膝颤抖〞这一典型的动态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关系的西南地区地势主要是山坡田坎,人们每日的生活都离不开爬坡、下坎上坡的时候腿部要用力蹬地,膝盖就会产生顿挫感的颤抖,而下坡时由于惯性膝盖需要放松并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颤抖,长期的爬坡、下坡,形成了肌肉记忆,并且反映在舞蹈当中 ㈡身体的“顺摆〞 “顺摆〞指的是右脚向右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右方位,左脚向左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左方位,身体与脚尖方向保持一致这种动作的规律,使身体呈现出以同侧的脚和肩膀为轴心90度的运动轨迹,同时脚的运动形成90度角的弧线轨迹形成这样的动态舞蹈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长期行走在山间小路的生活习惯有关,特别是在行走中很多时候还会肩挑重担,顺摆的生产劳动动作习惯使其产生了顺摆的这一舞蹈特征 ㈢动作方位的对称 动作方位的对称主要体现在左右对称,身体完成朝左方向的动作,接下来就一定是朝右方向的动作,在苗族“锦鸡舞〞“ 反排木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的舞蹈中,动作都会对称,这一特点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㈣圈舞的空间特征 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女子群舞中最多的运动路线就是围圈而舞,而且是以逆时针方向舞蹈居多。
围圈而舞是古今世界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很多古文献都有相关的记载西南地区舞稻中的圈舞与它表演的场所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因为舞蹈的空间不大,开阔的表演场地没有,因而不能允许太复杂的队形,围圈而舞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使舞蹈无限循环的进行为了便于集体的向心性团聚;为了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周流不息的运动;为了创造一种流畅的审美风格,人们往往喜欢围圈而舞对于圈舞,苏珊•朗格曾说道:“那种环舞或圈舞作为舞蹈形式与自发的跳跃无关,它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能,也许是舞蹈最神圣的职能将神圣的‘王国’与世俗存在区别开来〞这一论点为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中多以围圈而舞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㈤道具的表现特征 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表演者以执道具而舞的表现常见,这些道具有的是穿戴在身上的配饰,有的是拿在手上的道具执生活之物而舞是表现对现世抱有的无限希冀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一方面使舞蹈的用意借助道具一同实现,为舞蹈渲染了气氛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舞蹈时上体的运动,使上体的运动变化较少,动作单一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族舞蹈根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开工具往往就是民族舞蹈的道具如采茶舞蹈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所表现的也是茶农、茶姑的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
漫山的云雾,漫山的茶,姑娘们手提“茶篮灯〞,口唱?十二月采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木排舞??禾杠舞??锄山鼓?等舞蹈无一不属于这一类执道具而舞的舞蹈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民俗内涵 西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族习俗内涵,人们有时候也把民间舞蹈称作民俗舞蹈特定的内涵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本,民俗表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特点带有民俗色彩的民族舞蹈寄托了西南各民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 民族民间舞蹈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民族习俗具有提高人们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一种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民族行为民俗为舞蹈提供了最大的素材,也为舞蹈增添了民族色彩,最重要的是舞蹈的内容、气氛与表现的环境都是民族风俗来提供的,舞蹈也是民俗文化的有形传承我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姿的民族文明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而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紧密结合,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空间特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俗也通过其舞蹈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的开展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着社会的开展而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