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蚌埠市马城镇中学2022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9页安徽省蚌埠市马城镇中学2022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参考答案:A2. 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材料中“武装”、“土地革命”体现了八七会议的决定,排除A根据“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可知,毛泽东主张放弃城市中心道路,而当时党中央坚持城市中心道路,故没有体现改变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排除B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形成,排除C。
该思想体现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上山”也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D项正确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C、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D、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卢梭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从题干材料中“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奴役与贫困,排除A;B项提及的是政治上的专制制度,与题干“财产不平等”无关,排除;D项“争夺食物”,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故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事件与时间背景内容指导思想性质影响文艺复兴 (14-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的发展反对神学世界观,肯定人性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程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 (17-18世纪)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强调人权、法治理性主义推动人从封建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4.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参考答案:D5. 二战中的下列战场,反法西斯力量转入反攻的先后顺序是( )①太平洋战场②苏德战场③北非战场④中国战场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参考答案:A6.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参考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还是罗斯福,这四人的改革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取得成功的,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7. 中世纪后期,德意志汉萨同盟大多数成员都采用的《律贝克法》第一条明确规定:“每个城市都要加强城市海盗和其他破坏者,以使航海商人自由进行贸易此处所谓“其他破坏者”主要包括A.国王 B.领主 C.农奴 D.市民参考答案:B8. 有学者指出,重庆谈判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一次以战争解决政治争端的替代方式,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显赫的国际背景和公众舆情参与的试图以民意制衡党争、以理性驾驭武力的历史性尝试重庆谈判的这次“历史性尝试”涉及的核心问题是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问题B.建立何种政治体制以谋求国家长远和平发展的问题C.实行土地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D.争取国际支持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问题参考答案:B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进行的谈判,核心问题是和平民主建国的问题。
故选BACD项都是与中国当时的背景不符合9. 胡适在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指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下列对胡适主张的表述最准确是( )A.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情感 B.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变迁C.主张不用典故,不讲技巧 D.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参考答案:D10.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A.①② B.① C.② D.③参考答案:C11.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经历了180余年。
自雍正王朝起,所有的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及历史名臣无不光顾此处,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可谓饱经了历史沧桑下列关于军机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设立者为清朝雍正帝B.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C.在一定时期是有决策权的,是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D.执掌着每日觐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参考答案:C12. 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概念的每一种主要的假设——原子是构成自然的坚固的、不毁的、独立的砌块,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一切现象具有严格的机械的因果关系,对自然进行客观的观察是可能的——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进行理论综合B.《物种起源》发表改变了人们世界观C.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量子论建立起对物体研究的宏观视角参考答案:C经典力学体系确立与17世纪末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故B错误;材料“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反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C正确;量子论主要是研究微观世界,不是宏观,故D错误。
故选C13.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参考答案:A【详解】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排除;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不受制约,故C排除;君权至上,并非受到内阁制约,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实质,结合材料信息“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即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14. 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 )A.公民政治高度发达B.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C.城邦忽视个人自由D.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禁止盗窃神产、毁坏圣物和渎神的思想言论、行为,违者按危害城邦政治的处罚,故体现了古希腊重视宗教、把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强调不能亵渎宗教,而非说明公民政治高度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城邦忽视个人自由的信息,排除C;希腊公民社会生活以城邦为中心,宗教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排除D。
所以选B15.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种做法 A.整顿吏治,维护纲纪 B.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C.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D.窃取皇权,侵犯六部权力参考答案:D16.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帝的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之时 C.收复雅克萨之时 D.收复台湾之时参考答案:A17. 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参考答案:B18.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A. 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 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C. 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 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参考答案: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可知,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