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国时期建筑遗产科学保护史事探要.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谢**
  • 文档编号:282934126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国时期建筑遗产科学保护史事探要【关键词】建筑遗产保护;史事;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建筑遗产科学保护是在官方、专业人士和民间力量共同影响与作用下促成的1947 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曾强调指出:“文整事业,具有专门性、继续性及全国性,必须养成特殊技术人员,尽量利用近代科学方法,以发挥古建筑之美点[1]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在保持古建筑原有面貌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用现代技术[2]中国营造学社总结提炼的可供中国借鉴的日本建筑遗产保护经验之一亦是“应用科学设备,防止一切灾害”[3]20 世纪20 年代以后,一批专攻建筑的中国留学生相继学成归国:刘敦祯于1923 年创办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梁思成于1927 年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刘福寿于1928 年创办中央大学建筑系[4],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国时期建筑专业教育的发展,又为民国时期的建筑遗产科学保护提供了适宜的专业氛围与人才储备1935年,中国佛教界人士赴日考察,对东瀛近邻的古建筑科学保护感触颇深:“(奈良东大寺)设备防火用水道费六千五百八十余圆,避雷针费四千八百余圆因为修理工程之细密坚固,所以去年大阪京都关西一带的大风灾,大佛殿丝毫未曾摇动”,因此呼吁国内业界应重视古建筑之科学保护[5]。

      民国时期建筑遗产保护史上不乏科学之光闪现,是为中国文物保护史不应遗忘的重要史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其要旨 一、建筑遗产病害机理之认知 著名文化遗产保护史专家尤嘎・尤基莱托认为:“建筑遗产不断经受各种各样的破坏,包括风化、自然老化和因使用产生的破损……建筑物的损耗程度是由其结构类型和建造材料决定的[6]考诸史料,民国知识界关于建筑遗产病害机理之认知,大致可分三类 (一)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寿命有限成为共识因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理念差异,中国古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贯性[7]尽管民国知识界对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价值和优点赞不绝口,但也并不否认其因自身材料特性导致的难以长久保存的事实梁思成一方面认为“木建筑物之长久存在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同时也承认自然因素对于木构古建筑的影响往往致命:“中国建筑自有史以来就是以梁柱为骨干的,而这骨干的材料一向以木为主;木本不是不朽的物质……千余年的风雨蚀剥,虫吃蠹穿,也足以毁坏不少了……时代比日本奈良法隆寺相差四五百年的宋辽建筑已是中国稀有的古建筑,崩坏不堪,唐代遗物更不用幻想[8]早在民国初年,即有专业人士比较了因建筑材料不同而导致的中外建筑寿命的差异,认为中国传统土木建筑寿命远不如其他东方国家之石质建筑:“埃及印度诸国之古代建筑,t多以石为之。

      故尼罗河畔,至今犹有数千年前之大塔存焉,足以令游客一见而知其为文明旧邦也我国古人所兴之伟大建筑,虽史不绝书,然存者甚鲜今即欲求千年前之宏大建筑物,已渺不可见则因其皆为土木所成也[9]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所研究的非专业人士亦多持类似观点,如黄F认为:“吾国虽以旧邦著于世界,然大建筑物,除长城外,鲜能保全,殿宇廨舍,率用木材,故也[10] (二)科学分析石质建筑遗产病害成因除传统木构建筑外,石质古建筑亦为中国建筑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中外学者对于影响中国古代石质建筑保存的自然因素多有科学分析1914 年,法国人色伽兰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曾就四川汉代石质建筑遗产受雨水和植物影响而导致的堪忧保存状况作如是描述:“四川汉代建物保存之程度不等,诸建物皆以沙石为之,惟产地与本质有别耳渠县之阙,以蔷薇色细沙石为之,其细密部分,尚保存完好梓潼之建物,以褐黑色沙石为之,石质粗而易毁,故多为雨水剥蚀又如植物之生长,亦妨害建物之保存梓潼之杨公扶壁,初与其主阙分离,旋为大树所倒绵州左方之阙,已因树根生长,石层侧面裂开雅州高颐阙上有小树一株,正在助其崩解[11]1929 年,赵邦彦在云冈石窟保存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云冈诸岩,多系沙石所成,不易持久。

      风雨摧折于外,山泉渐渗于内,经历千有余年,今所存者不过昔日三分之二[12]1934 年,上海记者陈庚雅考察云冈石窟时亦如是记述:“目力所及,皆有佛洞无数,长凡四五里,均为浑然一崖所刻成,惟久经风雨削蚀,朽坏较有殿宇之处为甚然此自然现象之消失,或为人力防避所难及[13]1942 年夏,任乃强在西康考察时,认为该省境内古物“价值最高者,其唯樊敏碑乎”,同时分析指出,此种石质之碑“但如露立,与雨水接触,或为植物根叶所侵,或受地面重浊之碳酸气所蚀,则因其中所含石杂质解离,石质不复坚硬,稍细锤拓,即至剥败”[14] (三)总结自然灾害中的建筑遗产破坏特征以地震对建筑遗产之影响为例,民国时期强震多发,古建筑因此受创颇深1920 年12 月16 日之海原大地震波及现甘青宁诸省,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曾就地震应力波导致的灾区古建筑结构破坏现象进行过特征归纳与描述:“震中区域内,虽厚至数尺乃至丈余之城垣,亦多倾倒……愈高耸之建筑愈易坍塌,故城垣之雉垛及钟鼓楼等,最易受损他如铁旗杆、神道碑等有截为二段者,力大可知[15] 二、建筑遗产科学保护方案之制定 1933 年,戴志昂曾以拟议中的洛阳白马寺修复工程为例,强调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复古”与“采新”同等重要,既要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又要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材料或新技术:“现所望于将来负责设计者,不在墙破补墙,梁断换梁;而在注意于复古而不失其真,采新而不碍于全体之调合,则其有益之新于中国建筑,非浅鲜矣。

      [16]在民国时期的建筑遗产科学保护方案中,应用钢筋水泥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如龙门石窟之修缮,“建设厅已屡次派员赴龙门测勘,由技师刘文宝绘制修筑设计图,大体就旧有寺院基址兴建寺舍,其型式采用中国式,而为保存久远计,材料参用钢条水泥”[17]四川省水利局制定的中亦指出:“都江堰所有永久建筑物,以水泥砌筑,以求经济性[18]24有的建筑遗产修缮工程方案还注重采用现代工程设备,如北平市政府关于北平游览区名胜古迹修葺第一期计划提出,为保证故宫午门、东西华门、紫禁城及角楼等修缮工程顺利开展,拟购置修缮古建筑物特用工具一批,包括特制活动云梯两具,拔草器、吸尘机各三具,汽车一辆,其他工具若干[19]在前期相对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民国文物保护界还曾制定过注重整体保护和多种科技手段综合应用的建筑遗产科学保护方案兹引述两例: 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