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前鲁迅研究的新空间.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59224519
  • 上传时间:2024-03-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当前鲁迅研究的新空间摘  要: 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 问题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鲁迅研究在人本学层面,作品文体,文化视角以及与国内外的比较中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关 键 词:鲁迅研究 人本学 文体 比较研究 文化视角 新空间引言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 问题关于鲁迅作品研究,我认为,还是有着广阔的空间的 一、鲁迅作品的人本学层面的研究有新空间鲁迅作品在人本学层面有新研究空间举例说,关于人与人的“隔膜”,鲁迅在很多作品中表述过,就值得重视小说《故乡》中的主题,人们可以说出好多种意见来:从闰土由“少年小英雄”变成“中年木偶人”的遭遇,控诉造成变化的“他的景况: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背后的黑暗社会,是一说;表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农村的衰败,又是一说;呼唤革命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说明国民革命必须有较大的农村变动,又是一说……但是,从人本学层面上,小说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普遍困境:人与人的“隔膜”,少年的“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少年闰土心理的“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是“隔膜”;中年的“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是“隔膜”;希望后辈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是渴望打破“隔膜”。

      一种多么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隔膜”和呼唤打破“隔膜”,不是就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了吗!寻找鲁迅作品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内涵,将会使鲁迅研究出现一片新的景观,领略无限风光 二、鲁迅作品的文体研究有新空间人们已经公认,鲁迅是一个优秀的文体家,他在文体革新上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鲁迅的各类作品在各自的题材领域里,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不仅他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他还在“五四”前夕写了六首白话诗,参与催生了中国新诗;古体诗、民谣体诗、打油诗在他手里都有形式意义上的推陈出新;他以散文诗《自言自语》和散文诗集《野草》创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体裁;回忆散文集作为“回忆的故事”,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分别在回忆散文和历史小说领域具有形式和文体上的独创意义;至于杂文,是鲁迅亲手所创的文体,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是“这一个”   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作品的文体研究关注不够,就很难形成完整意义上的鲁迅研究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一些著作分别对鲁迅杂文、小说进行了文体学研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拓荒者的精神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鲁迅这样的文体大师来说,仅就杂文和小说而言,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说清楚,有许多文体特征特别是细节上的文体特征还有待深入研究,至于散文、散文诗和诗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这里特别应该提出的是,要加强鲁迅杂文作为艺术品的本质的研究,至今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其“艺术性”上,“艺术性”和“艺术品本质”不是一回事这种研究,有助于回应那些说鲁迅后期“创作力衰竭”的轻薄言论和贬损之辞总之,文体研究,将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诱人的课题这一研究,将使鲁迅研究成为本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 三、鲁迅的比较研究有新空间鲁迅的比较研究从范围来说,大致包括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鲁迅内部比较这三方面上,都有很大开拓的空间一)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的比较冯雪峰、张华、刘柏青、程麻、王富仁、高旭东、李春林等学者和我本人都做了些工作,特别是李春林先生,工作做得很系统但还有些空白,有些同鲁迅发生关系的外国作家还未涉及,研究还可以向同鲁迅发生关系的外国思想家、政治家拓展,特别应指出的是,应注重鲁迅对当代外国文学文化的影响研究,鲁迅对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的影响,已经有学者注意了,比如贵州六盘水师专副教授成然女士,近期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很不够,鲁迅对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文学文化的影响,鲁迅对世界华文文学文化的影响,都是重头戏。

      这方面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选题可做   (二)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也还有拓展的空间,一是向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拓展,有很多选题可做,二是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鲁迅因子的研究鲁迅在形象塑造、文化精神、艺术表现和主体心理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从王蒙、王安忆、余华、残雪、张承志、贾平凹、苏童等一批优秀的中国现当代作家那里,都能寻找到鲁迅的文化精神基因这种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促进当代文学沿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鲁迅作品内部比较研究,应该说开展得很不充分鲁迅自己就进行过这种比较,他在《〈自选集〉自序》中就对比了《呐喊》与《彷徨》:“……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义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类似的话,又见之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此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术稍微圆熟,刻划也稍加真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方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

      在以上的两段文字中,鲁迅不仅比较了《呐喊》与《彷徨》在风格、构思、技巧上的差异,而且交待了形成这种差异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下的创作心理这就启示我们,开展鲁迅作品的内部比较,是一项饶有意味的工作实际上,鲁迅的内部比较,前辈学者早已做过并且做得很好,孙玉石先生就曾写过一篇关于鲁迅《自言自语》与《野草》比较的好文章在他之前,王瑶先生就曾以鲁迅《呐喊》与《彷徨》比较,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试题据孔庆东说,他近期也用这道题考过研究生我注意到,在《绍兴鲁迅研究》2007年年刊上,发表西安工业学院讲师臧文静女士的《〈呐喊〉〈彷徨〉的比较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回应鲁迅的内部比较,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如鲁迅的妇女观,立足于“立人”、“妇女解放”,前后期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前期主要是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后期就较多地出现了对妇女的市侩化、堕落,对上海少女早熟的担忧特别一提的是鲁迅前期小说《祝福》,表达了对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后期杂文《阿金》就不是了,塑造了一个恬不知耻、无情无义的令人讨厌的“姨娘”,值得比较 鲁迅研究文化视角的开拓 四、鲁迅研究在文化视角方面有研究新空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开始时宏观的多,后来逐渐切实了。

      这里我提出两个可供考虑的课题方向:(一)鲁迅与中华区域文化的关系关于鲁迅与越文化,陈方竞先生、浙江鲁迅研究界都做了很出色的工作,还需要做的有:鲁迅与吴文化、鲁迅与楚文化、鲁迅与巴蜀文化、鲁迅与齐鲁文化、鲁迅与中原文化、鲁迅与秦晋文化、鲁迅与燕赵文化、鲁迅与关东文化等 (二)鲁迅与传媒文化鲁迅与传媒文化,比如鲁迅与报刊的关系等就很有意义这方面已经得到学界注意了,但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做此外,2007年10月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的国际研讨会提出的中心议题《鲁迅与城市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方向,它不仅有学术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又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方向 “普及鲁迅”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1.“普及鲁迅”,是李何林先生生前多次的号召,不要把鲁迅研究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要让研究从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让研究贴近大众,贴近民生,贴近社会生活   2.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也是一个大课题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钱理群先生亲自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鲁迅”选修课,编了《中学生鲁迅读本》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都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作为工作定位之一,我本人也编过一本《中学语文中的鲁迅》,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加强。

      除此之外,大学里鲁迅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的指导和“鲁迅研究”课程的开设,都应该开展研究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本《大学生鲁迅读本》之类的教材,不能不令人遗憾我还认为,有可能的话,应该有一本《小学生鲁迅读本》是的,鲁迅不好懂,但其实,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夏天的百草园”一节,《故乡》中“少年闰土”一节,《社戏》中的从“开船”倒“返回”的部分,《雪》中的“江南的雪”,《风筝》中的“故乡的风筝时节”,《好的故事》中的“山阴道上”,还有一些诗篇等,都可以选进《小学生鲁迅读本》的,当然要做好讲解,还要有大量图片,吸引儿童鲁迅研究之研究的空间 3.“研究之研究”包括研究评介,研究述评,研究史编写等在鲁迅研究史的编写上,袁良骏先生首先开拓,后有杜一白、王富仁、张梦阳、李春林等辛勤劳作,很有成绩,特别是张梦阳先生的《中国鲁迅学通史》,是一座丰碑我也搞了若干种,成为一个系列此外,对个人、单位、区域的鲁迅研究予以评介,如“郑心伶先生的鲁迅研究”、“鲁迅研究在中山大学”、“鲁迅研究在广东”之类,有助于鲁迅研究界相互了解,沟通信息,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工作可做总则宗上所述,我的观点是: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并没有过时,在人本学层面、作品文体及文化视角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同时鲁迅文学在与外国和本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同样可以看出还有研究空间。

      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就成为人们的宝贵财富被人们保存、研究、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1.《鲁迅研究论集》;周葱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05-01]2.《鲁迅与英国文学》;高旭东;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9-01]3.《鲁迅导论》;彭定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05-01]4.《鲁迅作品精选》;雪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04-01]5.《回音壁》;李汗江;武汉立功大学出版社[2002-01-01]本论文与王吉鹏刊于《中华读书报》中的《 当下鲁迅研究的新空间》雷同,属于抄袭,故需重新撰写新论文并提交,如不及时处理,所有后果由学生本人承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