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54142832
  • 上传时间:2023-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摘要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如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善的范本”“完善悲剧的典范” 关键词悲剧 过失说 俄狄浦斯王 正文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峻 、完整、有肯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动听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接受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惊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这是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除此之外,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引起怜悯恐惊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悲剧的审美特征与过失说 而更详尽的悲剧理论或是说达到悲剧目的的理论是他的过失说:悲剧人物必需和善,不和善的女人们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恐惊之情,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

      悲剧仆人公患病的苦痛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患病就会引起我们的怜悯或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忧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处,由此就产生了猛烈的恐惊和担忧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应当有以下四点:一是性格必需上来,二是性格要合适,三是要与一般人相像,四是性格要保持前后的全都性而要造成可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惊之情的犯错除了他性格本身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行动犯错又主要分为:无知的行动错误,如《俄狄浦斯王》;无节制的行动错误,如《美狄亚》;以及推断错误,如《安提戈涅》悲剧塑造的人物的行动错误或过失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他的行动错误要合乎常理也就是规律原则,他的行动过失要触犯人们习以为常的伦理思想也就是道德原则,最终他行动及其后果给人带来情感体验或是说甚美体验,也就是审美原则 三、《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审美特征 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叙述的是,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诞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觉了他,把他收为养子。

      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知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由于他的确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处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俄狄浦斯王是一个好人,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当得知自己可怕命运的时候,为避开损害到自己的养父母,他出逃;俄狄浦斯才智超群,喜爱邦国,大公无私,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当他成为王者的时候,他表现出的是爱民负责的态度,是一位贤明君主的形象;当查出真相时他又勇于担当责任,戳瞎自己的双目,主动恳求将他放逐,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并且他的“好”从悲剧的开头到了悲剧的结尾,保持了前后的全都性但他又不是好到极点,旅途中曾来到众人所说的国王遇害的地方,杀过路人这一点既是和一般的人相像,也是好人的难得犯错,,无意之中却与他的命运重合。

      俄狄浦斯王杀了前任国王,娶了前任国王的妻子,最终查出真相,俄狄浦斯杀的是自己的父亲娶得是自己的母亲,而在此之前,他是不知道的,充分体现出了仆人公的无辜性 俄狄浦斯王知道自己可怕命运时,他为了避祸,流落飘落,浪迹天际,这符合一个“好人”在面对无法把握的事情时所会做出的反应:躲避,在杀过路人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种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定性即造成了悲剧的合理性,这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的规律原则 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在三叉路口杀过路人,却不知道他杀的那位老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当他当上忒拜的国王时,他娶了前任国王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并和他的母亲生下了儿女伊俄卡斯忒也就是王后“徒然面容惨白,她已经一切都明白了,无望地冲出宫去她发了疯,穿过门廊,双手抓着头发,直向她的卧房奔去她悲叹自己的不幸: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女俄狄浦斯王不仅犯上弑父,而且乱伦,这是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符合了亚里士多德过失说中的道德原则 四、悲剧的审美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悲剧达到“净化”的效果,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是自取自作自受是不能引起人怜悯的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是自取,也就是说主角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在于强调命运的可怕他本人却没有道德上的过错,无意中犯了不行饶恕的错误而自我惩处,正表明俄狄浦斯王的道德高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冲突 《俄狄浦斯王》这一整个悲剧塑造的仆人公俄狄浦斯王,是敢于抵制命运的英雄,在抗争中呈现了正直、诚恳、意志坚强,负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品质,是一位值得怜悯的仆人公,虽然俄狄浦斯王在和命运的抗争中走向毁灭,但是成为了歌颂的对象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人的意志与邪恶命运的抗争,人在命运较量中失败了,却在道义上,人格上为人赢得了尊严而借由他的毁灭,使观众们得到“净化”,也就是道德上的教化,从而使人不断的完善,达到悲剧的效果或是说达到审美的一种目的 五、小结 从今日的眼光来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以及他的美学思想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其理论贡献是不行抹杀的他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合理见解,至今值得借鉴 六、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2) 朱志荣·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23年11月第1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马上删除。

      资料共共享,我们负责传递学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