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谏逐客书》导学案2.doc

38页
  • 卖家[上传人]:1779****392
  • 文档编号:178104416
  • 上传时间:2021-04-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93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海纳百川页码:第38页共38页《谏逐客书》导学案2第一课时 1、了解《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2、梳理文章结构 一、题解 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书---同“疏”、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文章 二、历史背景(驱逐客卿的原因)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

      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作家、作品 李斯(?~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赢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文本探究一] (一)探究第一段 秦国四君成就客卿 (二)探究第二段 所重 色乐珠玉 所轻 人民 (三)探究第三段 五帝三王 无敌 秦王 国危 [文本探究二] 1.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请结合文章观点和你对于本文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文本梳理出来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知识积累 关于议文章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论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然后再加一条: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 [文本探究] 1.文中李斯都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事例?试归纳总结并分析为何会选取这些事例 2.《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对事的论断”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

      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 《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再者,《谏逐客书》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pptx 【地理】探究与实践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地理】大洲和大洋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地理】地图的阅读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地理】探究与实践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地理】海陆变迁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pptx 【地理】工业++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经纬网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pptx 【地理】世界的地形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pptx 【地理】地球的运动——自转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地理】气候(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地理】2025-2026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地理】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pptx 【地理】土地资源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地理】水资源+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pptx 【地理】交通运输+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地理】多样的文化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地理】工业课件-+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地理】农业第一课时导学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