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文旅融合的优势与挑战.docx
11页农文旅融合的优势与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正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格局它以农业为根基、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桥梁,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功能的深度拓展,让乡村的多元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这种融合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农文旅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有效应对挑战,成为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深入剖析农文旅融合的优势与挑战,对于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文旅融合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它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为乡村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通过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传统农业实现了从 “卖产品” 到 “卖体验” 的转型升级,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许多乡村地区,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作物种植获得收入,而是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农产品文创等业态,获得了旅游经营收入例如,在草莓种植基地,游客不仅可以采摘草莓,还可以参与草莓酱制作、草莓主题餐饮等活动,草莓的价值在产业链各环节得到提升,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更加多元。
数据显示,农文旅融合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普遍高于传统农业地区,部分地区旅游相关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农文旅融合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农文旅融合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通过旅游市场的需求导向,农业生产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特色培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端农业形态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乡村的延伸加速,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造等产业围绕旅游需求不断壮大,形成了 “生产 + 加工 + 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第三产业中的旅游、餐饮、住宿、物流等服务业态在乡村蓬勃发展,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活力这种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让乡村经济从单一农业主导转变为多元产业支撑,增强了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江苏无锡阳山镇,围绕桃产业形成了从桃树种植、蜜桃销售到桃花旅游、桃木加工、蜜桃文创的完整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达到 1:3:6,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农文旅融合还吸引了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许多企业和创业者纷纷下乡投资农文旅项目,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农文旅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带回了新的观念和技能,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在陕西袁家村,最初只有少数村民参与民俗旅游经营,随着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开设民宿、餐馆、文创店,村民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大到上千人,不仅解决了乡村 “空心化” 问题,还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要素的集聚让乡村不再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充满机遇的创业热土,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资本保障在社会效益方面,农文旅融合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让濒临消失的乡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历史故事等丰富内容,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农文旅融合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体验中,让文化得到了活态传承在民俗文化村,传统的剪纸、刺绣、陶艺等技艺不再仅仅是老人的爱好,而是成为游客体验的项目,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教学获得了收入,也激发了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在古村落保护中,通过发展文化旅游,老建筑得到了修缮和利用,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认可,村民的文化自豪感显著增强农文旅融合让乡村文化从 “养在深闺人未识” 变为 “活态传承人人知”,实现了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农文旅融合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提升了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乡村道路硬化、水电改造、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的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的建设,不仅服务了游客,也方便了村民生活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较好的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的泥泞土路变成了整洁的石板路,破旧的房屋变成了特色民宿,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也让村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浙江莫干山,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对村庄进行了整体改造,完善了交通、通讯、卫生等设施,村庄环境得到极大美化,村民们说:“现在村里比城里还干净舒适,我们住着也舒心农文旅融合增强了乡村的社会凝聚力,营造了和谐的乡村氛围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村民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文化传承等活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增强许多村庄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村民们共同参与项目策划、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在合作中增进了理解和信任;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传统节庆、民俗表演等,让村民们重新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承,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一些曾经 “空心化” 严重的村庄,农文旅融合让村民重新回到村庄,邻里关系更加密切,乡村的社会网络得到重建,乡村的活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农文旅融合让乡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的载体,重塑了乡村的社会价值从生态效益来看,农文旅融合推动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实现了生态价值的经济转化,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这促使乡村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为了吸引游客,许多乡村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了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展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村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常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游客,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农文旅融合实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价值转化,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乡村的生态资源通过旅游体验、康养度假等形式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旅游产品,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体现在浙江安吉,依托良好的竹林生态环境,发展了竹林漂流、森林康养、生态民宿等旅游项目,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收入,村民们从生态保护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了 “保护生态 — 发展旅游 — 增收致富 — 更好保护生态” 的良性循环。
这种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模式,改变了过去 “先破坏后治理” 的发展老路,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让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护好美丽的家园农文旅融合还提升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旅游体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游客亲身体验田园风光和生态农业,了解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许多乡村旅游景点设置了生态科普展区,通过图片、视频、互动游戏等方式,向游客普及生态知识;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了解到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生态教育比单纯的宣传更具感染力,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和环保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农文旅融合让乡村成为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教化功能尽管农文旅融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农文旅融合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同质化问题是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最突出的挑战,许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深入挖掘,盲目模仿成功案例,导致项目雷同、特色不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当前,许多乡村旅游景点都主打 “采摘、民宿、农家乐” 的模式,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大同小异,游客在不同地区的体验感差异不大。
例如,在采摘体验中,无论是草莓采摘还是樱桃采摘,流程和形式基本一致;在民宿建设中,许多地方都采用相似的装修风格,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重游率,不利于农文旅融合的长期发展文化失真问题是农文旅融合面临的另一重要挑战,部分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乡村文化被商业化、表面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传统民俗被简化为表演性的节目,失去了其在乡村生活中的真实意义例如,传统的节庆活动本是村民祈福、团聚的重要仪式,在旅游开发中却变成了每天都上演的表演,失去了庄严感和文化内涵;一些传统技艺在体验项目中被简化流程,游客虽然参与了制作,却无法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一些古村落改造中,大量引入现代商业元素,咖啡馆、酒吧等城市业态占据主导,古村落的原生态风貌和生活气息被破坏,变成了 “披着乡村外衣的商业街”文化是农文旅融合的灵魂,一旦文化失真,乡村旅游就会失去独特的魅力和核心竞争力,陷入 “千村一面” 的困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部分项目中农民参与度低、受益有限,导致产业发展缺乏群众基础和内生动力。
在一些农文旅项目中,外来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农民仅能获得土地流转费用或在项目中从事简单的服务工作,获得较低的工资收入,无法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例如,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企业负责整体运营和主要收益分配,农民虽然生活在项目区内,却难以深度参与产业发展,与企业之间形成了 “老板与雇工” 的关系;一些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强制进行土地流转或房屋改造,导致农民与开发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产业发展,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权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管理者,才能确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制约着农文旅融合的质量提升,许多乡村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业和文化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交通不便问题尤为突出,部分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道路等级较低、通达性差,游客自驾或乘坐公共交通前往都存在困难,“最后一公里” 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缺乏完善的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览标识等设施,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一些景区停车场容量不足,节假日游客车辆乱停乱放;一些旅游厕所卫生条件差、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在服务水平方面,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缺乏专业的服务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不足,在接待游客、讲解文化等方面存在短板同时,乡村地区的住宿、餐饮等服务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民宿卫生条件不达标、餐饮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影响了游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滞后,成为制约农文旅融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人才短缺是农文旅融合面临的长期挑战,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和创意人才,影响了农文旅项目的品质和创新能力农文旅融合需要既懂农业、又懂文化、还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乡村地区这类人才严重不足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运营大多由当地村民或外来投资者负责,村民虽然熟悉本地资源,但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外来投资者虽然带来了资金和管理经验,但对本地文化和资源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创意设计方面,乡村文创产品的开发水平较低,许多产品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乡村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许多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即使有意愿参与乡村发展,也因待遇、发展空间等问题望而却步。
人才的短缺导致农文旅项目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发展应对农文旅融合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和特色定位是解决同质化问题的关键,要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