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05年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53823436
  • 上传时间:2022-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5年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形式化教育: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训练官能、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其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知识的价值只在于作为训练某种智力的材料学校课程的设置也应以训练智力的需要为依据形式化教育注重对学生智力的训练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看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效果是不好的,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2.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系列活动  3.教育结构: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教学方法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将若干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又称教学模式它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具有假设性、近似性、操作性和整合性的特点由于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经验模式,因而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其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组合是:传授—接受教学、问题—发现教学和程序教学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德育过程实质上是要把缺乏道德经验和修养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德的合格社会成员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品德,这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品德水平来解决。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当人类使用金属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时,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种社会的学校教育,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脱离原始的自然形态,从生产、生活、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具有独特社会职能的社会现象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即学校,但体系不完备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学校体质逐渐完善  (2)教育内容丰富起来,由于文字的产生,体脑劳动的分工,人类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上升为知识,出现了图书典籍学习文字、书本知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和一定的军事知识技能,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育内容仍很贫乏,自然科学不被重视  (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读书人不参加生产劳动,劳动者得不到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用来培养维护其利益的统治人才的场所,生产劳动受到轻视甚至鄙视  (4)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到了封建社会在原有阶级性的基础上又突出了等级性和宗教性享受学校教育是贵族地主统治阶级的特权学校培养的是脱离生产的统治者。

      广大劳动人民仍然只能在劳动中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职能受到极大局限,而教育的政治价值却十分突出  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发展和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2)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的扩大及其道德的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分不开  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我们要认识这一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  3.简评活动课程论  答:活动课程论是一种强调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是以活动作为全新的组织要素,打破各个割裂的知识壁垒  (1)活动课程论的内涵  活动课程论是和学科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主张这种理论的主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任务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交给学生,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他们特别强调注意游戏、活动作业、手工、表演、实验等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的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克服知识的孤立性。

        这一理论的基本特点包括: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③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2)活动课程论的评价  活动课程论的长处在于:①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学校和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③可以统整学校各方面生活,对各科知识也能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④问题解决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他所需要的有效地对付校外生活的技能  活动课程论的不足在于:①这种课程离开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科学所具有的逻辑,片面强调了主体的自发性;②经验的组织难有共同一致的标准和计划,无法比较、评判其优劣;③活动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现有学校校舍和设备不适于施行活动课程,教师也难以胜任  4.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实际上,每个统治阶级都是通过它的代表人物或国家机关提出它的教育目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①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③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这也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水平;④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特质和社会内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都不是超社会的,而是受社会历史制约的  5.谈谈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看法  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发展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即扩大高等据规模而提出来的它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需要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不仅涉及到数量方面的内容,它还有质的规定性①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该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②大众化教育不仅是数量指标,还应有质的内涵;③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辩证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阐释该理论对研究中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必须看到,中国与美国在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学科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要研究自身的问题,创造自己的理论  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高等教育由原来狭小的精英范围走入大众生活之中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由英才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经济发展和未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试题库(单项选择题763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的面试考试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8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docx 2025年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证考试必刷题库附答案.docx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1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70题).docx 2025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6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试模拟试题(五套).docx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40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2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9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docx 2025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教学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35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50题).docx 2025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