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社会学批评角度分析《五月的麦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3074707
  • 上传时间:2021-08-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3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社会学批评角度分析《五月的麦子》 摘 要 社会学批评家认为,了解作家的生活时代、情感经历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文从生平、宗教和时代三个角度,用社会学批评的观点分析了海子的《五月的麦子》 关键词 海子;《五月的麦子》;社会学批评 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灵魂遁土而去之际,其原本陌生而委顿的形象倏然间悬置于“神州”史诗之上,化身为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最年幼的兄弟”,留下了300万字的书稿、世人的惶惑以及学者的百般策想晃晃二十年已去,对海子的研究稳定地分布在两个方面, 即对其死亡悲剧的探寻、缅怀与诗歌精神的理解和阐释,鲜有从社会学批评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阐释朱大可曾把海子的死亡比作一次无比凄厉的叫喊,无疑,海子的死亡绝唱过于惊骇而壅塞了其“身后的更广阔的声音”实际上,在1984年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刊做编辑时,就试图撰写社会学论文探讨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行为社会学批评是作家的社会学,描叙作家与社会的外部联系,探讨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艺术、宗教、文化等因素如何约束、压迫、规定人的行为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本文以海子的《五月的麦子》为例来说明家族、环境、宗教对于诗人的重要影响。

      一、乡野出生 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他是农民的儿子,15年农村生活体验锻造了他淳朴的诗性气质,也使其对于生命苦难的言说拒斥了中国文人“逍遥”林泉式的自我拯救,而承载了更为沉重的生存现实《五月的麦地》中那个著名的意象“麦地”,除了向海子迷恋的“瘦哥哥”梵高的向日葵致敬之外,更来源于北方的乡村纪实,因此它从不是“反工业文明”的田园咏唱1979年以前的农村,麦面是凌驾于杂粮之上的奢侈品,麦子饱含着农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向往,麦子之于海子已经超脱了“粮食”的概念,而是饱含了血汗和欢乐,与农民的艰难、期望和心之所系紧密纠葛麦子”在海子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总是与幸福和希望联系在一起:“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甚至死亡归乡,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方式也是“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土地”是人类的生存根基,又往往和“忧郁”“死亡” “苦难”“哀伤”等词汇并用,暗示了沉重的生存现实麦地”作为“麦子”与“土地”的集合,是诗人立身苦难之中对精神的致力追求争辩为何海子在选择意象时弃用了“稻田”(海子家乡的主要农作物)而选择了“麦地”,无疑是把海子的乡野气质狭隘地域化,“麦地”较之于“稻田”有一种忍受缺水的干涸的苦难的象征,而将生存作为人生苦难之一的海子在“麦地”找到了共同性。

      与“麦地”这个早期光明的意象同时存在的是黑暗的现实世界,诚然海子给这个贫困时代注入了灵魂因素,但其建构精神乌托邦的努力在巨大的现实面前显得虚妄而无力,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如意使海子寄心于内心的家园――乡村,那既是一片现实的净土,又是一份精神的认同然而海子在都市失落后转向乡村寻找家园却也遭受挫折,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麦地”、“麦子”是美丽而神圣的,但面对生存,它负伤了,此意象作为他精神的最后栖息地也只能带来绝望 二、宗教情结 海子的诗歌和生命都充满了神学意义,以至奔赴死路时身边还带有《新旧约全书》从他后期诗歌的意境与意象都可以看出受《圣经》影响的痕迹以“马厩”为例,耶酥就诞生在马厩之中,海子多次提到自己在马厩之中,如“我是在马厩里歌唱/是在歌唱”,“就让我歇脚在马厩之中”,“天空是一匹死马,上帝是空空的马厩”、“天空呀/你是不适合/我骑的马匹/我要杀死你/取走马厩之灯”、“我充满着行动/马的声音:被别人雕刻在/一匹死马之尾上/马厩空空/送你一具尸首/盖在头顶/你爪子钻出火苗/你是凶手/你是原来的凶手/一切杀血取火的凶手/你在尸体上跳火如歌/你可知/杀死的是谁,你曾居住的/是什么马厩”、“九鼎封住天门,马厩空空,星星苦苦如肉外之梦/收金刚石于你空空颅骨,用死马盖好”、“只有你/善良的母亲/……是呵,只有你/住在河岸粮仓中,/渔网里、马厩里、户口中/我们都是活生生的马/从你身上牵出”,“一块悲惨的人骨被鹰抓往天上/犹如夜晚孤独的灵魂闪现于马厩/诗歌的豹子抓住灵车撕咬”、“有神私入马厩神私入马厩神撕开马厩之门/神撕开母马/挪动胎位的地方惨不忍睹/合拢的圣杯――我的头骨”等。

      如果前期“马厩”的意象还带有圣洁和希望的光辉,那么到了后期则演变为一种可怕的死亡景象冯军旗在《海子:诗与死》中认为海子后期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这一情结明显的表现在《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骨头/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海子希望通过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揭示从而超越自身达到对众生的拯救,这种诗人使命带有强烈的“基督救世”的意味,这在《五月的麦地》中就体现为“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为何早前无比明亮的《圣经》最后让人死亡?可以推测现代化的商业社会本身带有的物质性对于海子精心创造和构筑的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精神家园就构成了直接的无所不在的威胁,兄弟们无暇也无意在麦地里拥抱,在家园的寻找中海子一次次地失望,上帝也没有让他找到家园 三、时代语境与文化症候 海德格尔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追问终极价值之责任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诗人,贫困时代真正诗人的本质在于:诗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对丧失了绝对价值的诗的追问与朦胧诗时期人们受单纯意识形态的压迫相比,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存在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前兆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认知,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量、召唤力量,失去了赋予意义的权威地位,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同和生活的既有意义,被经济实利原则无情地瓦解,生活已经造成人们的欲望和期待的改变,人民过度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过度迷恋自己的身体。

      价值失范和精神虚无的确已经使那个时代挂上了精神贫困的标签非非”、“他们”等第三代诗歌背叛了朦胧诗精神,放弃了对本体的价值追求,倾心于暴露生命的无聊和空虚,而放弃建构人类生活的意义,只是随时代一起破碎和瓦解而海子所坚持的诗歌理想除了认识人类破碎的生存处境,更期望通过建构诗歌来缝合破碎的世界和现实,寻找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赋予它深刻的内容和直面的勇气然而海子的这种追求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诗歌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在《五月的麦地》中所投射的是对于诗人群体的想象――致力于精神追求的诗人们彼此相知相惜很很快在当时诗歌界的现实中破灭了,海子受到诸多同道的批评和非议,其中还不乏排斥和利用《五月的麦地》体现的正是这种双重的背时处境,全世界的兄弟没有在麦地里拥抱,各自背诵诗歌的好兄弟也没有在麦地里拥抱只剩下诗人孤身一人在五月的丰收却负伤的希望里想象众兄弟拥抱,当想象褪去,剩下的是家乡河流里冷漠而坚硬的石头,大势已去的黄昏和布满哀伤的村庄,对此诗人的反应唯有掩脸沉默,泪流满面,没有了眼睛和嘴唇 参考文献 [1]宗永皋.海子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 [2]刘岩.不可模仿的神话――海子及其诗歌解读[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3]崔卫平.海子、王小波与现代性[J].当代作家评论,2006(02). [4]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J].文学教育(下),2008(06). [5]赵诗华.海子诗歌中的故乡情结[J].教育文汇,2008(02).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