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师).docx
4页⋯⋯⋯⋯⋯⋯⋯⋯⋯⋯⋯⋯⋯⋯⋯⋯⋯⋯⋯⋯⋯⋯⋯名校名 推荐⋯⋯⋯⋯⋯⋯⋯⋯⋯⋯⋯⋯⋯⋯⋯⋯⋯⋯⋯《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 班 姓名 学号专题十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1918—1939)(一)总体形势: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二)社会主义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第一次胜利1、历史背景①经济: 20 世纪时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仍是落后的 农业国 ;②政治:腐朽的 沙皇制度 占统治地位,社会矛盾尖锐,反沙皇专制统治斗争不断爆发;③军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 激化了各种矛盾;④新力量:工人阶级的 布尔什维克 党成立总结: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俄国成为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一环2、革命进程:① 二月革命 倒沙皇: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资产阶级 性质革命 ) ,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形成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 四月提纲 》指方向: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 七月事件 ”抛幻想:临时政府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④ 十月革命 现曙光: 列宁亲自领导工人、 士兵在彼得格勒起义, 攻占资产阶临时政府的据点( 冬宫 )。
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取得成功3、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 》:正式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归苏维埃②《 和平法令 》:向交战国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③《 土地法令 》: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4、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革命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取代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④保持了苏维埃俄国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1⋯⋯⋯⋯⋯⋯⋯⋯⋯⋯⋯⋯⋯⋯⋯⋯⋯⋯⋯⋯⋯⋯⋯名校名 推荐⋯⋯⋯⋯⋯⋯⋯⋯⋯⋯⋯⋯⋯⋯⋯⋯⋯⋯⋯二、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一新生政权遭到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②内容a. 实行 余粮收集 制b. 全面推行工业 国有 化c. 取消 自由贸易d. 实行 义务劳动 制③实质: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的经济体制④作用:a.最大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 苏维埃政权 。
b.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 ,触犯了 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并不是无产阶级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苏俄国内出现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a.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b.工业方面,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交由 私人 经营,同时允许国内外投资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资源在经济管理上,也主要依靠经济 手段进行管理c.贸易方面,恢复 货币 流通和d.分配方面:实行 按劳分配③ 实质: 利用 商品 和 货币过渡的正确途径④影响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商品 交换关系来指导经济建设,是一条向社会主义工农 联盟b.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 1925 年 12 月,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 重工业②手段: 计划经济 体制③过程:三个 五年计划④结果: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起来了2⋯⋯⋯⋯⋯⋯⋯⋯⋯⋯⋯⋯⋯⋯⋯⋯⋯⋯⋯⋯⋯⋯⋯名校名 推荐⋯⋯⋯⋯⋯⋯⋯⋯⋯⋯⋯⋯⋯⋯⋯⋯⋯⋯⋯4、农业集体化①原因: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1926 年粮食供应困难②过程:由逐步 农业集体化 转变为“ 全盘集体化 ”和“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 富农 ”5、斯大林模式①形成标志: 1936 年新宪法②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取得高速发展;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③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作用,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源。
三)资本主义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 、具体原因① 贫富差距 不断扩大,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 市场陷入萎缩② 股票投机 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③ 信贷消费 过度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以上现象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着 生产 和 销售 矛盾 (主要原因),其根源是 私有制 和 社会化大生产 的矛盾无法调和 (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1929 年 美国 华尔街 股票市场 形势急转直下,股市崩溃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 大萧条 ”时代来临了3、过程: 由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4、特点: 时间长 、 范围广 、 破坏大5、影响:①加深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社会危机②加深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各国加紧对 殖民地 和 半殖民地 的掠夺6、胡佛的反危机措施①措施: 自由放任 的经济政策②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③启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失灵,需要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3⋯⋯⋯⋯⋯⋯⋯⋯⋯⋯⋯⋯⋯⋯⋯⋯⋯⋯⋯⋯⋯⋯⋯名校名 推荐⋯⋯⋯⋯⋯⋯⋯⋯⋯⋯⋯⋯⋯⋯⋯⋯⋯⋯⋯二、罗斯福新政1 、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②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③罗斯福就任总统2、内容: 包括 复兴救济贯穿全过程)3、项目①整顿 银行 与②调整 农业③复兴工业、改革 和 救济 三个方面。
前期复兴,后期改革,金融业④ 社会救济 与公共工程4、作用和意义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得到大显著改善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③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治、经济)④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 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美国从此形成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 深远的影响(四)科技文化(略) 见《备考指南》 P243-2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