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郎口模式也需要完善与发展(三).doc
4页杜郎口模式也需要完善与发展(三)余文森杜郎口学校的发展方向杜郎口中学创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学生、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抓住了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保障但是杜郎口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 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却还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在学生上做足了文章,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在杜郎口, 学习的责任和权力还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 这确确实实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杜郎口的潜在信条是: 学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正体现者和决定者,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学习; 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努力的程度,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迷恋是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但是, 我们认为, 在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和作用仍不可忽视, 这是因为, 教学的层次、水平和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素质教学只是传授知识和方法, 还是做到启迪智慧和思想, 抑或达到润泽生命和灵魂的高度, 不同素质的教师决定了教学的不同境界。
办学之本, 在于教师正像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 学校要有名师, 这是学校吸引力的根本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是极富吸引力的他曾举例说: 假如学校里来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生物老师, 用不了多久, 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群爱好生物课的学生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没有一批名师,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就没有根本的保障为此, 学校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 让每个教师都有成长的规划和目标, 让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舞台和位置; 让学习和研究成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常态; 让学科组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研究共同体; 让每个学生都能遇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名师)建议杜郎口中学在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同时, 注重打造各学科的教学团队(教学共同体), 培养各学科的教学带头人、领军人物以及骨干成员, 形成各学科特有的学科教学文化和精神在教科书(教材) 上做足了文章, 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 有待提高教科书(教材)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 传统的讲授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科书的阅读和研习, 从而既导致教科书重要功能的丧失, 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丧失。
杜郎口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 上, 放在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思考上, 这的确抓住了教学的根本, 对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杜郎口的潜在信条是: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 教材是联系和整合教学其他要素的纽带, 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 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 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失去内涵, 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 没有了根基但是,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 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 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从“教材” 到“课程资源”, 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 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来说, 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 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 他们学的不仅来自教材, 也来自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 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当然,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 让学生博览群书, 是首要任务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 它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 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总之, 不能把教科书“绝对化”、“圣经化”、唯一化, 视教科书为“典籍”、金科玉律, 以为天下之道尽在于此, 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局限于教科书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 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 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而已, 要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性质、任务, 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 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在课堂教学上做足了文章, 课外活动有待加强在学校教育中,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杜郎口的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式, 这一模式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聚焦于课堂教学, 从而在凸现、放大课堂教学功能的同时, 弱化、淡化了课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确, 正如我们在杜郎口所看到的, 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 课外围绕课内转, 学生在学校里一天的全部时间几乎都给了各学科的教学, 这是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论的体现。
我们认为, 一方面要牢固确立“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的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先天不足”, 特定的时间(40-45分钟), 特定的空间(教室), 特定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实践证明, 学生个性的、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发展, 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课堂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建设, 不能仅仅把课外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与课堂教学不同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渠道在那里, 学生们自由地、充分地表现着他们自己, 反思着他们自己, 批判着他们自己, 形成着他们自己他们真正地感到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 “我们认为, 现代课外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 不是课堂分科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 毋宁说, 它是除必修课、选择课之外的又一类有独立价值的课程, 是‘ 全校教育’ (The wholeschooling) 和‘全人教育’ (Education forthe whole person)的必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和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辅关系, 而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 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 促进现代学科教育的目标的转换和实现。
总之,“不要让上课、考试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学校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同时, 逐步解放学生, 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精神有自己成长和表现的舞台和时空当然学校也要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为学生提供发展优势智力领域的场所和舞台, 让学生发现潜能、表现自我, 体验自豪与快乐解读杜郎口, 研究杜郎口, 已经成为我们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 这既是一份责任, 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既要吸收新鲜的经验进行改造和更新, 又要为实践变革和创新提供专业引领和理论依据实际上, 也只有这样,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发展的机制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