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师用.pdf
16页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活水源记(明 刘基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②,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地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qú y ù ) ,黑色而赤觜( zuǐ),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 “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
注】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自负一代文宗,被有识之士列为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②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 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 故名③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④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⑤潴(zhū):水停积1.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薄:靠近B.浸为小渠,冬夏不枯浸:渐渐C.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鉴:镜子D.其音如竹鸡而滑滑:流利2. 将下列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3. 根据文意,概括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具体理由并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活水源记》参考译文: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 身上有花纹色彩, 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的后面临近崖石的地方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
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这里有种鸟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有两个脊令,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说: “当遇到旱季时,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恩泽又能遍及万物,白野公深切喜爱它是应该的啊参考答案:1.C 鉴: 本指镜子,这里形容水清澈可以像镜子一样照见东西“澄澈可鉴 “ 2.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3、 (1)水清、出之不穷、使群动咸来依、灌溉泽及物(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漏掉一点扣 1 分) (2)本文通过介绍活水源,盛赞其“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物,表达对“活水源”之爱(1 分) ,流露出作者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1 分) ,同时反映了作者作为政治家具有安民济世的理想。
1 分)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 l 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 ú )止响腾①,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zhé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 ( guà nhè ) 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chēnghóng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kuǎn k ǎn) 镗鞳( t āngtà) 之声③,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①桴:鼓槌②德兴:县名③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④无射(yì ) :钟名1.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风鼓浪鼓:振动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刚好C. 汝识之乎识:记得D.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差不多2.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3.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①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②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参考译文:【译文】《水经》说: “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这个说法, 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 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 发出窾坎镗的声音, 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吗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参考答案1、B该项中“适”应该解释为“往”2、 (1)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2)鼓槌停止敲击,余音还在传扬,就以为得到(名为石钟)的缘由了3. (1) “郦元之所见闻 ,, 虽知而不能言2)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送东阳马生序》《凿壁偷光》比较阅读及答案【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已】匡衡① , 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 ,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反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
曾位至丞相②逮:到,及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④与:帮助⑤大学:很大的学问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B录毕,走送之走:跑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D腰白玉之环腰:腰带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分)(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 【甲】 【乙】两文主人公的成才之路有哪些相同之处?4. 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参考译文(甲)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 因为) 家里贫穷, (所以) 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 ( 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