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芷村镇旅游资源发展规划.doc
10页芷村镇旅游资源发展规划芷村镇位于蒙自县东南部山区,因盛产芷兰花而得名,东与屏边苗族自治县接壤,南靠期路北乡,西邻新安所镇,北与西北勒乡、鸣鹫镇相连,总面积 301 平方公里,辖 11 个村委会,127 个自然村,157 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彝、壮、回等15 个民族,总人口 33415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58.7%,最高海拔 2067 米,最低海拔 1325 米,政府所在地芷村距县城 18公里,境内交通便利,昆汉铁路、蒙白公路、蒙文公路从境内穿过省“一大”会址——查尼皮、蒙自县有名庄寨水库坐落于此,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点芷村镇旅游资源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乡村旅游体系,依托“查尼皮”以老芷村、石马脚为重点形成一线 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经常”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芷村镇旅游资源主要为:芷村镇旅游资源主要为:省省““一大一大””会址查尼皮会址查尼皮查尼皮村距芷村镇约为 7 公里为芷村镇白石岩村委会下属一个自然村,共有 54 户人家 238 人,为一个汉、苗、彝三族杂居的村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各级党委政府于 1982 年起开始对该村进行了修复改造。
为使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查尼皮更好地开展,由县委、政府统一对省“一大”会址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址进行了修复本次修复于 89 年开始着手动工,1991 年 6月 24 日完工,并于 1993 年 6 月 28 日正式开馆为能够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到查尼皮参观学习,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投资 38 万元修通了白石岩至查尼皮的简易公路,方便了广大干部群众到查尼皮参观学习,结束了查尼皮无公路的历史同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架通了查尼皮村高压线,让查尼皮村民点上了电灯,告别了无电历史查尼皮省“一大”会址于 1997 年 4 月 28 日正式被省委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同月挂牌,挂牌后到查尼皮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越来越多,原有的设施已不能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到省“一大”会址学习的需要,为此,由县委直接牵头,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州党员以“特殊党费”形式筹集部份资金,省、州、县共同投资 240 万元对查尼皮“云南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进行了扩建本次扩建于 1999年 12 开始至 2001 年 6 月完工同时投资 450 万元重建了白石岩村至查尼皮村公路为柏油路,大大方便了广大干部群众到省“一大”会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扩建会址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并没有忘记查尼皮村的群众为使会址扩建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会址扩建所占的 7 户农户共给予 146,000 元补助为了解决查尼皮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分别于 86 年,2000年及 2001 年三次对查尼皮引水工程进行修建和改造共建容积40M2水池一个,30M2压力池一个,挡水坝一座,沉淀池一个,Φ25mm 镀锌管 2200 米,Φ40mm 镀锌管 200 米,共计投入42,861.91 元1999—2000 年,在县委的关心下,投资 100,000 元为查尼皮村建设了 54 口沼气池,(其中学校一口)并于 2000 年12 月由通达公司免费修建了村子近 200 米水泥路面及学校球场县广播电视局赠送了近 2 万元音响一套,县烟草公司赠送了一套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一套,为了能让查尼皮村村民能够看到电视,政府又于 2004 年为查尼皮村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让查尼皮村村民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省“一大”会址自开馆至今接待各地参观学习人员 150000人次 胡志明旧居、芷村车站20 世纪 30—40 年代,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曾 2 次居住于芷村镇(现南溪路)领导越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起得了决定性胜利。
至今胡志明曾居住房屋还有部分保留于芷村镇南溪路芷村镇南溪路胡志明旧居占地约 400 平米,街道总长 500米, 涉及 60 余户人家,是芷村镇人员比较集中的主街道芷村车站位于镇内,现保留有 6 幢法式建筑,为当时滇越修建者法国人修建据知情人提供资料,此 6 幢建筑地下有防空洞互通,现我县文化局正积极与铁路部门联系探索此地下通道事宜芷村车站、胡志明旧居已列为红河州文物保护单位老芷村芷兰亭及农家乐老芷村以盛产芷兰花为名,芷兰亭是蒙自县内很少保存下来的一座建筑,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它的由来,一直有着各式的传说,至今人们还在流传本来建亭是为了报警,但为了能使自己的队伍能在当地站稳,不让当地群众把自己赶走,于是就编撰出是为了能挡住腾空的马,就要建一个亭,这样当地两个村(小坡头、老芷村)才能安稳自今到节庆时,还有许多群众会到芷兰亭游玩石马脚龙洞石马脚村位于芷村镇东南部为壮族支系(侬族) ,是我县唯一的一个侬族村同时也是我州唯一一个侬族民族文化保护村石马脚龙洞位于石马脚村旁,为天然溶洞,洞深约 2000 米,以洞内一形貌龙的溶石为名,该石龙长约 20 米,形为一条腾飞的龙除此外,洞内溶石形式多样,近年来因无力开发,因而一直锁住没能向外开放。
民族民间传统习俗壮族(侬人)祭龙民族民间传统习俗壮族(侬人)祭龙中华民族祭龙形式多种多样,同时有很长的历史,人们在现实中、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各民族独特的祭龙形式,总体上都是祈福上苍,给人们希望,而云南红河州蒙自县芷村镇石马脚村壮族(侬人)在祭龙形式上,与别的民族有所区别其主要体现为:许多民族祭龙,每年祭一次,而本地壮族每年祭龙五次,其另一特征为,壮族把别民族高高在天的龙影化为比较具体的形象,在村子周围不同地点有不同的五条龙,分别于不同的时间来奠祭具体为:一、农历正月 29 日,祭大龙,本地壮族把正月 29 日定为过小年过小年时就要祭大龙,时间为三天即正月 30 日、二月一日、二月二日,闲在家什么农活也不做,这样为过小年,此次祭龙用母猪来祭,认为母猪水多,意为:开年了,年已经过完,请龙王爷把雨水送来,让它滋润大地,让农民能够好栽种二、农历 3 月 7 日,祭天龙传说中老天到了 3 月间还不下雨,此时因没下雨村中有一人因无事干,无聊之间就吸食了鸦片大量吸食过多在天龙出没的地方死去于是就有了祭天龙的仪式祭天龙的那一天在天龙所在位置,用草搭成一个小房,用一个鸡蛋穿孔,把蛋清蛋黄放掉,用蛋壳做灯,用草做成一个人形,躺在旁,形似一人正在吸食鸦片,做好后,用刀头把灯挑了,此时,选择村里子女多而且人武部子女都还健在的人来抱龙树。
同时,用草做成绳,把龙树拴上一道此次祭龙,意还是为祈求老天赶快下雨,让人们都能种上庄稼本次祭龙,同样用母猪,意需要雨水多三、五月五日(端午节)祭小龙在端午节前一天祭龙,只祭一天,主要意为:现在庄稼已经种上,请老天快下雨,好让庄稼能有雨水滋润、茁壮成长,此次祭龙同样用母猪四、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祭六月二十四龙六月二十四是壮族(侬人)非常注重的一个节日其注重程度与汉族春节一样传说壮族民族英雄就是牺牲于六月二十四日,为了纪念侬志高,他们改称为侬族,其意主要为:许多年前,侬志高率壮族起义后因其就义后,为了躲避官兵追杀,壮族(侬人)就从广西到云南文山然后到了现在的居住地,一路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这里,祈求龙给人们幸福和吉祥同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志高,就定了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侬牺牲日子)在祭龙,即祈福和纪念五、农历 7 月 15 日(当地称 7 月半) ,祭淹兵洞龙在前一天祭龙,其意为:快秋收了,希望老天不要下太多雨,好让人们能够把辛苦一年种的庄稼顺利收起来全年一共祭龙五次,每一次都有不同意义,此五龙在村子周围不同的五个地点,同时有一株标志性植物,当地壮族称其为龙树在祭龙形式上,即祭龙时,用一只鸡及鹅,用线拴住,拉在村子中走一圈,而后奠祭,祭龙时,全村每户出一男子,女人是不许到祭龙场所的,准备一至二头猪,村里有专人主持仪式。
完后把猪肉平均每到每户人手中,带回家食用,壮族(侬人)把带回的猪肉称为龙肉民族民间传统饮食习俗民族民间传统饮食习俗 壮族(侬人)染红、黄饭包马脚杆壮族(侬人)染红、黄饭包马脚杆壮族(侬人)染红饭、黄饭的历史,可追溯一千多年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该村每一户人家都要染红饭、黄饭及包马脚杆其传统形式与汉族端午节有一定相似汉族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壮族(侬人)六月二十四节同样是为了纪念其民族英雄侬志高壮族(侬人)传说于 1500 年前,壮族居住于广西,受当时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已无法生存,于是迫使壮族侬志高率领壮族人民进行了反抗斗争,要推翻当时的统治阶级,侬志高起义,得到了壮族人民的拥护,纷纷响应,大家热情高涨,队伍一天天壮大起来,虽然当时义军用的只是原始的武器作战,因得到群众的支持,三个月内,很快在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有了队伍,这时当朝皇帝害怕了,调集了全国精兵来对付侬志高的义军,侬志高率领的队伍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加上开口比较原始,于是渐渐战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当天,侬志高战死于广西官兵把其尸体扔入河内,义军捞了 7 天 7夜才把其捞上,找到侬志高的马时,马脚已断,于是人们用草药把马脚包上。
于是有了今天(侬人)六月二十四包马脚杆的习俗由于没有了领导人,加在官兵队伍强大,壮族起义队伍就散了,各自逃亡一部分就到了现在居住地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志高,有一部分就改为侬族于是在侬志高牺牲的日子,人们染红饭,意为吃血饭,让人们记住这红饭是英雄用鲜血染成的,同时还染黄饭,其意是要告诉后人,我们事情干了,但是没有成功,黄了壮族(侬人)染红饭用的原料是一种称为小靛的植物,米为糯米,其程序为在六月二十三日,人们把采淘好后,凉干,然后开始煮靛,即把小靛洗净,切断后放入锅内用水煮,待一段时间后,把这些靛捞出,后把米放入煮好的靛水中,泡一个夜晚,至第二天早上,把泡过的米放入蒸熟,就行了黄饭的制作过程与红饭一样,只是用的料不同,其染料是一种壮族称为龙杯的植物而其包马脚杆则是用一种壮族自种的粽叶来包,与汉族粽子一样,只是形状似马脚壮族(侬人)的红饭、黄饭糯而不腻,且有一淡淡的清香,是壮族(侬人)饮食习俗中很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四弦舞四弦舞(三步乐)是彝族很早就能跳的舞蹈,但它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芷村镇一碗水村委会阿乌白村三步乐,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是山区与坝区三步乐的综合四弦舞(三步乐)是表现生产、生活的喜悦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蹈,男女舞蹈动作基本一致,表演时,男女两两相对。
该舞蹈节奏欢快,手上动作变化不大,而以腿部的动作为主,分三大组动作用大穿、小穿、擦背等使舞蹈充满热情现代经济芷村镇近年来,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镇总体思路为“稳粮食,重烤烟,上林果”的基本思路,现芷村镇烤烟种植面积总产量为全县之首,同时,芷村镇近年来开发了优质梨,大枇杷及桃,李等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我镇多种经济并存的良好形式我镇将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在三至五年内争取芷兰亭修建,胡志明旧居及越南街开发形成我县“一大会址”—胡志明旧居—芷兰亭—芷村车站为一线的一条红色旅游线!或“一大会址”—胡志明旧居—芷村车站—石马脚民族保护区—老芷村芷兰亭、农家乐民放风情旅游线附:芷村车站、胡志明旧居已于 2007 年列为红河州文物保护单位老芷村芷兰亭完成修复计划预算石马脚保护区传习馆正在州文化局领导下规划中查尼皮至 2007 年 7 月,全年共接待前来参观学习人员6100 余人,累计接待参观人员 15 万人次。












